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6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3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3 石漠化形成 | 第13-14页 |
1.2.4 应用遥感技术提取石漠化信息 | 第14-2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6-31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6-28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6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6页 |
2.1.3 土壤 | 第26-27页 |
2.1.4 气候 | 第27页 |
2.1.5 水文 | 第27页 |
2.1.6 植被 | 第27页 |
2.1.7 森林资源 | 第27-28页 |
2.2 观山湖区石漠化监测辅助数据的收集与地面数据的采集 | 第28-31页 |
2.2.1 石漠化监测相关数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第28页 |
2.2.2 地面数据的采集 | 第28-31页 |
3 观山湖区GF-2遥感数据处理 | 第31-41页 |
3.1 GF-2数据介绍 | 第31-32页 |
3.2 数据预处理流程 | 第32-41页 |
3.2.1 正射校正 | 第33-34页 |
3.2.2 辐射校正 | 第34-38页 |
3.2.3 图像配准 | 第38页 |
3.2.4 图像融合 | 第38-41页 |
4 基于GF-2光谱特征的石漠化信息提取 | 第41-62页 |
4.1 石漠化信息提取的GF-2影像最佳波段组合 | 第41-44页 |
4.1.1 GF-2单个波段的基础信息统计 | 第41-42页 |
4.1.2 各波段间相关系数矩阵 | 第42页 |
4.1.3 OIF法确定最佳波段组合 | 第42-43页 |
4.1.4 联合熵验证最佳波段组合 | 第43-44页 |
4.2 遥感图像解译标志 | 第44-49页 |
4.2.1 观山湖区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的分类评价标准 | 第44-45页 |
4.2.2 观山湖区石漠化程度评定因子与评分标准 | 第45-46页 |
4.2.2.1 观山湖区石漠化程度评定因子 | 第45-46页 |
4.2.2.2 石漠化程度分级评价标准 | 第46页 |
4.2.3 建立解译标志 | 第46-49页 |
4.3 基于GF-2光谱特征的石漠化信息提取 | 第49-59页 |
4.3.1 最大似然法 | 第49-55页 |
4.3.2 基于样本的面向对象信息提取 | 第55-59页 |
4.4 观山湖区石漠化监测分类精度评价 | 第59-62页 |
5 基于GF-2光谱特征的石漠化信息自动提取模块化 | 第62-64页 |
5.1 模块软件开发语言 | 第62页 |
5.2 石漠化信息自动提取模块化编程 | 第62-64页 |
5.2.3 石漠化信息自动提取工具 | 第62-63页 |
5.2.4 石漠化信息自动提取步骤 | 第63-64页 |
6 基于GF-2光谱特征的观山湖区石漠化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6.1 观山湖区石漠化监测成果图 | 第64-66页 |
6.2 观山湖区石漠化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66-67页 |
6.3 观山湖区石漠化现状和分析 | 第67-70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70-72页 |
7.1 结论 | 第70页 |
7.2 创新点 | 第70-71页 |
7.3 讨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附录A 波段运算模块程序 | 第79-82页 |
附录B 最大似然法模块程序 | 第82-84页 |
附录C 联合熵计算程序 | 第84-86页 |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