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一、真正身份犯与不真正身份犯的困境与出路 | 第14-18页 |
(一) 真正身份犯与不真正身份犯的概念 | 第14页 |
(二) 真正身份犯与不真正身份犯的困境 | 第14-18页 |
1、违背三段论的推理规则 | 第15页 |
2、混淆身份犯与普通犯,定罪与量刑的界限不清 | 第15页 |
3、共同犯罪与单独犯罪在适用同一标准时存在矛盾 | 第15-16页 |
4、其他地区关于该种分类的矛盾 | 第16-18页 |
二、违法身份与责任身份的尝试 | 第18-25页 |
(一) 违法身份与责任身份在域外 | 第18-20页 |
1、《日本刑法典》第65条的争议与新论 | 第18-20页 |
2、违法身份与责任身份在奥地利 | 第20页 |
(二) 违法身份与责任身份的概念与实质 | 第20-22页 |
(三) 违法身份与责任身份与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衡平 | 第22-23页 |
(四) 违法身份与责任身份在中国刑法中的体现 | 第23-25页 |
1、违法身份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 | 第23页 |
2、责任身份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 | 第23-25页 |
三、违法身份与责任身份之价值探析 | 第25-32页 |
(一) 违法身份与责任身份存在的法理基础 | 第25-29页 |
1、罪责刑相适应与刑罚个别化原则 | 第25-26页 |
2、限制从属性理论 | 第26-27页 |
3、结果无价值理论 | 第27页 |
4、构成要件理论体系 | 第27-28页 |
5、社会危害性理论 | 第28-29页 |
(二) 违法身份与责任身份存在的价值探析 | 第29-32页 |
1、违法身份的定罪价值 | 第29页 |
2、责任身份的量刑价值 | 第29-30页 |
3、评价价值 | 第30页 |
4、规制价值 | 第30-31页 |
5、结构价值 | 第31-32页 |
四、共同犯罪中违法身份与责任身份的引入 | 第32-45页 |
(一) 违法身份对共同犯罪各参与人的影响 | 第37-39页 |
1、非身份者教唆、帮助身份者实施犯罪 | 第38页 |
2、身份者教唆、帮助非身份者实施犯罪 | 第38-39页 |
3、具有不同违法身份的人共同实施犯罪 | 第39页 |
(二) 责任身份对共同犯罪各参与人的影响 | 第39-44页 |
1、共犯从属性理论和共犯独立性理论 | 第40页 |
2、身份影响各共同犯罪人刑事责任的方式 | 第40-44页 |
(三) 总结 | 第44-45页 |
五、单独犯罪中违法身份与责任身份的引入 | 第45-50页 |
(一) 单独犯罪中违法身份的适用 | 第45-48页 |
1、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及评析 | 第45-46页 |
2、违法身份的引入 | 第46-48页 |
3、违法身份的量刑 | 第48页 |
(二) 单独犯罪中责任身份的适用 | 第48-49页 |
(三) 小结 | 第49-50页 |
六、总结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55-56页 |
附件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