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0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及方法 | 第8-10页 |
2“妙”字生成探源及历史流变 | 第10-15页 |
2.1“妙”字生成探源及词义考察 | 第10-11页 |
2.2“妙”审美范畴的历史流变 | 第11-15页 |
2.2.1 先秦——“妙”审美范畴的萌芽 | 第11-13页 |
2.2.2 汉魏六朝——“妙”审美范畴的育化与成熟 | 第13-15页 |
3 汉魏六朝“妙”审美范畴成熟的条件 | 第15-23页 |
3.1 特定社会思潮的影响 | 第15-18页 |
3.1.1 儒学衰颓 | 第15-16页 |
3.1.2 佛教昌兴 | 第16-17页 |
3.1.3 玄风炽盛 | 第17-18页 |
3.2 自我意识的觉醒 | 第18-20页 |
3.2.1 自由解放的思想 | 第18-19页 |
3.2.2 放达任诞的姿态 | 第19-20页 |
3.2.3 人物品藻的风气 | 第20页 |
3.3 艺术的自觉 | 第20-23页 |
3.3.1 审美价值观的转变 | 第20-21页 |
3.3.2 艺术审美功能的强化 | 第21-23页 |
4 汉魏六朝“妙”在艺术中的审美表现 | 第23-39页 |
4.1 诗歌之“妙” | 第23-27页 |
4.1.1 平淡自然,妙手天成 | 第23-24页 |
4.1.2 意有不尽,妙在象外 | 第24-26页 |
4.1.3 玄远、深幽意境的营造 | 第26-27页 |
4.2 绘画之“妙” | 第27-30页 |
4.2.1 传神写照,神妙无方 | 第27-28页 |
4.2.2 气韵生动,极妙参神 | 第28-29页 |
4.2.3 澄怀味象,畅神怡志 | 第29-30页 |
4.3 书法之“妙” | 第30-34页 |
4.3.1“点画之间皆有意” | 第31-32页 |
4.3.2“书之妙道,神采为上” | 第32-33页 |
4.3.3“骨丰肉润,入妙通灵” | 第33-34页 |
4.4 音乐之“妙” | 第34-39页 |
4.4.1 自然天籁为妙声 | 第34-37页 |
4.4.2 离形入神,游心太玄 | 第37-38页 |
4.4.3 佛教妙音 | 第38-39页 |
5“妙”与审美创造 | 第39-44页 |
5.1 审美体验的“妙悟” | 第39-42页 |
5.1.1“悟”义探析 | 第39-40页 |
5.1.2“妙”与“悟”的结合 | 第40页 |
5.1.3 审美体验中的“妙悟” | 第40-42页 |
5.2 审美构思的“妙想” | 第42-44页 |
5.2.1“迁想妙得” | 第42-43页 |
5.2.2“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