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国后张岱年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理论渊源 | 第10-13页 |
第一章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哲学基础 | 第13-19页 |
第一节 从哲学观到中国哲学观 | 第13-15页 |
一、哲学观 | 第13-14页 |
二、中国哲学观 | 第14-15页 |
第二节 从哲学史观到中国哲学史观 | 第15-17页 |
一、哲学史观 | 第15-16页 |
二、中国哲学史观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唯物、理想、解析--综合创造的哲学观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中国古代唯物论传统研究 | 第19-27页 |
第一节 唯物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重要地位 | 第19-22页 |
第二节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交互发展 | 第22-24页 |
第三节 中国古代唯物主义与辩证思维的结合 | 第24-27页 |
第三章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研究 | 第27-36页 |
第一节 阶级分析方法 | 第27-30页 |
一、考察思想学说的阶级意义 | 第27-28页 |
二、正确认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阶级基础 | 第28-29页 |
三、正确认识劳动人民的推动作用和历史上的爱国主义 | 第29-30页 |
第二节 理论分析方法 | 第30-33页 |
一、哲学概念范畴的理论分析 | 第30-31页 |
二、哲学命题的理论分析 | 第31-32页 |
三、哲学体系的理论分析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 第33-36页 |
第四章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 | 第36-42页 |
第一节 史料学的范围和任务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整理史料的方法 | 第37-40页 |
一、史料的调查与鉴别 | 第37-39页 |
二、校勘 | 第39页 |
三、训诂 | 第39页 |
四、史事的考证 | 第39页 |
五、史料的诠次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张岱年史料学的研究特点 | 第40-42页 |
一、包含的史料内容更加广泛 | 第40-41页 |
二、对史料学理论的介绍更完善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对张岱年建国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省思 | 第42-49页 |
第一节 建国前后研究成果的关系 | 第42-45页 |
一、对建国前研究成果的继承 | 第42-44页 |
二、对建国前研究成果的再发展 | 第44-45页 |
第二节 建国后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贡献 | 第45-47页 |
一、提升了唯物主义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 | 第45-46页 |
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建国后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局限性 | 第47-49页 |
一、时代的局限性 | 第47-48页 |
二、对个别派别研究缺失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