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刑事被告人对质权概念界定和历史演变 | 第13-24页 |
一、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涵义 | 第13页 |
二、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要素 | 第13-16页 |
(一) 在场权 | 第15页 |
(二) 面对面权利 | 第15-16页 |
(三) 询问权 | 第16页 |
三、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性质 | 第16-18页 |
(一) 刑事被告人对质权是一项宪法性权利 | 第16-17页 |
(二) 刑事被告人对质权是一项程序性权利 | 第17-18页 |
四、刑事被告人对质权与相关法律概念的比较 | 第18-19页 |
(一) 刑事被告人对质权与刑事对质 | 第18页 |
(二) 刑事被告人对质权与交叉询问规则 | 第18-19页 |
五、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例外 | 第19-20页 |
六、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历史起源与演变发展 | 第20-24页 |
(一) 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历史起源 | 第20-21页 |
(二) 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演变发展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理论基础与功能 | 第24-32页 |
一、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一) 权力限制理论 | 第24-25页 |
(二) 程序正义理论 | 第25-26页 |
(三) 证据裁判原则 | 第26-27页 |
二、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功能 | 第27-32页 |
(一) 有利于促进审判的实质化,加强审判的公正性 | 第28-29页 |
(二) 有利于发现真实、保障无辜 | 第29-30页 |
(三) 有利于加强裁判的正当性,提高司法的公信力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我国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现状 | 第32-37页 |
一、我国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立法现状 | 第32-34页 |
(一) 刑事被告人基本程序权在我国宪法中全面缺失 | 第32页 |
(二) 刑事被告人对质权在我国刑事法律中基本缺失 | 第32-34页 |
二、我国被告人对质权在刑事司法中的现状 | 第34-37页 |
第四章 我国确立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37-41页 |
一、我国确立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必要性 | 第37-38页 |
(一) 确立刑事被告人对质权是中国宪政发展 | 第37页 |
(二) 确立刑事被告人对质权是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需要 | 第37-38页 |
二、我国确立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可行性 | 第38-41页 |
(一) 我国刑事立法的完善为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确立提供了有利条件 | 第38-39页 |
(二) 确立刑事被告人对质权不会影响诉讼的效率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我国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构建 | 第41-48页 |
一、刑事被告人对质权制度的本体构建 | 第41-46页 |
(一) 明确证人的概念与范围 | 第41-42页 |
(二) 建立证人证言证据资格规则 | 第42-43页 |
(三) 明确刑事被告人询问不利证人的权利 | 第43页 |
(四) 建立庭审中的证人询问规则 | 第43-44页 |
(五) 确立特殊证人言词证据的补强规则 | 第44-45页 |
(六) 建立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救济规则 | 第45-46页 |
二、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制度和程序保障 | 第46-48页 |
(一) 完善证人保护规则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件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