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42页 |
1.1 引言 | 第18-19页 |
1.1.1 分子影像学介绍 | 第18页 |
1.1.2 分子成像探针及其基本要求 | 第18-19页 |
1.2 钆、锰螯合物,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及其在生物医学成像上的应用 | 第19-25页 |
1.2.1 钆、锰螯合物的制备及其在MR成像的应用 | 第20-21页 |
1.2.2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形貌和尺寸控制 | 第21-22页 |
1.2.3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 | 第22-23页 |
1.2.4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在磁共振成像的应用 | 第23-25页 |
1.3 基于树状大分子的分子影像学探针及其在CT、MR、SPECT成像中的应用 | 第25-30页 |
1.3.1 聚酰胺-胺大分子简介 | 第25-26页 |
1.3.2 基于树状大分子的分子影像学探针及其在CT成像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1.3.3 基于树状大分子的分子影像学探针及其在MR成像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1.3.4 基于树状大分子的分子影像学探针及其在CT/MR成像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1.3.5 基于树状大分子的分子影像学探针及其在SPECT/CT成像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1.4 超支化聚乙烯亚胺大分子简介 | 第30页 |
1.4.1 超支化聚乙烯亚胺大分子在CT成像的应用 | 第30页 |
1.4.2 超支化聚乙烯亚胺大分子在MR成像的应用 | 第30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30-35页 |
1.5.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1.5.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2页 |
第二章 树状大分子修饰的RGD靶向氧化铁纳米颗粒应用于脑胶质瘤MR成像诊断 | 第42-68页 |
2.1 引言 | 第42-4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4-52页 |
2.2.1 实验试剂、材料与仪器 | 第44-45页 |
2.2.2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 第45-46页 |
2.2.3 材料的表征 | 第46-5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5页 |
2.3.1 质谱仪MALDI-TOF mass分析结果 | 第52页 |
2.3.2 纳米颗粒zeta电势及水合粒径测试结果 | 第52-53页 |
2.3.3 热重分析(TGA)测试 | 第53-54页 |
2.3.4 溶解性及稳定性测定 | 第54页 |
2.3.5 透射电镜(TEM)观察 | 第54-55页 |
2.3.6 r2和r1弛豫率以及T_2加权核磁共振成像测试 | 第55-56页 |
2.3.7 血液相容性测试 | 第56-57页 |
2.3.8 MTT细胞毒性和形态观察 | 第57-59页 |
2.3.9 G5.NHAc-RGD-Fe_3O_4对C6细胞的特异性靶向实验研究 | 第59-61页 |
2.3.10 体外细胞MR成像 | 第61-62页 |
2.3.11 体内肿瘤MR成像 | 第62-63页 |
2.3.12 移植瘤标本的普鲁士蓝及免疫组化染色 | 第63-64页 |
2.3.13 组织分布 | 第64-6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第三章 RGD多肽功能化的超小四氧化三铁纳米探针应用于脑胶质瘤的T_1加权核磁共振成像 | 第68-91页 |
3.1 引言 | 第68-7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0-77页 |
3.2.1 实验试剂、材料与仪器 | 第70-71页 |
3.2.2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 第71-73页 |
3.2.3 材料的表征 | 第73-75页 |
3.2.4 Fe_3O_4-PEG-RGD对U87MG细胞的特异性靶向实验研究 | 第75页 |
3.2.5 体外细胞MR成像 | 第75页 |
3.2.6 体内肿瘤MR成像 | 第75-76页 |
3.2.7 组织分布 | 第76页 |
3.2.8 移植瘤标本的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 | 第76-77页 |
3.2.9 统计学分析 | 第77页 |
3.3 结果 | 第77-88页 |
3.3.1 材料的合成、表征与特性 | 第77-83页 |
3.3.2 Fe_3O_4-PEG-RGD对U87MG细胞的特异性靶向实验研究 | 第83-85页 |
3.3.3 体外细胞MR成像 | 第85-86页 |
3.3.4 体内肿瘤MR成像 | 第86-87页 |
3.3.5 移植瘤标本的普鲁士蓝及免疫组化染色 | 第87-88页 |
3.3.6 组织分布 | 第8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第四章 基于树状大分子的锰基和钆基螯合物的磁共振成像性能研究 | 第91-105页 |
4.1 引言 | 第91-9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2-95页 |
4.2.1 实验药品和试剂 | 第92-93页 |
4.2.2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 第93-9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5-102页 |
4.3.1 G5.NH_2-DOTA的合成与表征 | 第95-96页 |
4.3.2 G5. NHAc-DOTA-Mn和G5.NHAc-DOTA-Gd的合成与表征 | 第96-97页 |
4.3.3 {(Au~0)n-G5.NHAc-mPEG15-DOTA_3-Gd} DENPs的合成与表征 | 第97-98页 |
4.3.4 锰、钆螯合物的T_1加权成像和r1弛豫测试 | 第98-101页 |
4.3.5 Gd-Au DENPs的T_1加权成像和r1弛豫测试 | 第101-10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第五章 叶酸靶向-树状大分子基-锰螯合物-放射核素 ~(99m)Tc标记的纳米探针的合成及其肿瘤SPECT/MR双模态成像研究 | 第105-127页 |
5.1 前言 | 第105-10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6-111页 |
5.2.1 实验药品和试剂 | 第106页 |
5.2.2 仪器设备 | 第106-107页 |
5.2.3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 第107-11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24页 |
5.3.1 紫外吸收(UV-Vis)测试结果 | 第111-113页 |
5.3.2 Zeta电势、水合粒径、纳米颗粒稳定性测试结果 | 第113-114页 |
5.3.3 标记放射核素 ~(99m)Tc后纳米探针在PBS和血清中的稳定性测试结果 | 第114-115页 |
5.3.4 r1弛豫率和T_1加权成像结果 | 第115-116页 |
5.3.5 血液相容性 | 第116页 |
5.3.6 MTT细胞存活率测试结果 | 第116-117页 |
5.3.7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 | 第117-119页 |
5.3.8 体外细胞MR成像结果 | 第119-120页 |
5.3.9 体外细胞SPECT成像结果 | 第120-121页 |
5.3.10 体内肿瘤MR成像结果和组织分布 | 第121-123页 |
5.3.11 体内肿瘤SPECT成像结果和组织分布 | 第123-12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7页 |
第六章 ~(99m)Tc标记含Gd螯合物的树状大分子对USPIO的组装及其脑胶质瘤SPECT/MR双模态成像 | 第127-152页 |
6.1 引言 | 第127-128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28-134页 |
6.2.1 实验药品和试剂 | 第128页 |
6.2.2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 第128-131页 |
6.2.3 Targeted或Nontargeted纳米颗粒的稳定性测试 | 第131页 |
6.2.4 Targeted和Nontargeted纳米颗粒的r1弛豫率测定和T_1加权核磁共振成像 | 第131-132页 |
6.2.5 Targeted和Nontargeted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测试 | 第132页 |
6.2.6 Targeted-~(99m)Tc或者Nontargeted-~(99m)Tc纳米颗粒稳定性测试 | 第132页 |
6.2.7 U87MG细胞对Targeted和Nontargeted纳米颗粒的吞噬实验 | 第132-133页 |
6.2.8 Targeted或Nontargeted纳米颗粒在细胞水平的MR成像性能测试 | 第133页 |
6.2.9 Targeted或Nontargeted纳米颗粒体内皮下移植瘤模型MR成像 | 第133-134页 |
6.2.10 Targeted或Nontargeted纳米颗粒在裸鼠体内各重要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 | 第134页 |
6.2.11 Targeted-~(99m)Tc或Nontargeted-~(99m)Tc纳米颗粒体内SPECT成像 | 第134页 |
6.2.12 Targeted-~(99m)Tc或Nontargeted-~(99m)Tc纳米颗粒在裸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 第134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34-149页 |
6.3.1 DOTA数目表征 | 第134-136页 |
6.3.2 紫外-可见光光谱表征FI | 第136页 |
6.3.3 G5.NHAc25-FI-mPEG-(PEG-cRGD)–DOTA-Gd-Fe_3O_4的稳定性测试 | 第136-138页 |
6.3.4 TEM表征G5.NHAc25-FI-mPEG-(PEG-cRGD)–DOTA-Gd-Fe_3O_4纳米颗粒 | 第138页 |
6.3.5 G5.NHAc_(25)-FI-mPEG-(PEG-RGD)–DOTA-Gd-Fe_3O_4等系列纳米颗粒和非靶向的T_1加权测试和弛豫率测试 | 第138-139页 |
6.3.6 靶向纳米颗粒和非靶向纳米颗粒的T_1加权成像测试 | 第139-140页 |
6.3.7 Targeted和Nontargeted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测试 | 第140-142页 |
6.3.8 U87MG细胞对靶向和非靶向纳米颗粒的吞噬实验 | 第142-145页 |
6.3.9 靶向组和非靶向纳米颗粒体外细胞MR成像 | 第145-146页 |
6.3.10 靶向组和非靶向纳米颗粒体内动物MR成像 | 第146-147页 |
6.3.11 靶向组和非靶向纳米颗粒组织分布 | 第147页 |
6.3.12 标记 ~(99m)Tc后靶向组和非靶向纳米颗粒体内SPECT成像 | 第147-149页 |
6.3.13 标记 ~(99m)Tc后靶向组和非靶向纳米颗粒的组织分布 | 第14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2页 |
第七章 聚乙烯亚胺介导的多功能四氧化三锰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其体内肿瘤核磁共振成像应用 | 第152-174页 |
7.1 引言 | 第152-153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53-158页 |
7.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153页 |
7.2.2 主要实验仪器及其厂家 | 第153-154页 |
7.2.3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 第154-158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58-172页 |
7.3.1 四氧化三锰纳米颗粒的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 | 第158-159页 |
7.3.2 COOH-PEG-FA的核磁共振分析(~1H NMR)的测试结果 | 第159页 |
7.3.3 多功能四氧化三锰纳米颗粒的紫外吸收(UV-Vis)测试结果 | 第159-160页 |
7.3.4 四氧化三锰纳米颗粒的红外光谱(FTIR)测试结果 | 第160页 |
7.3.5 多功能四氧化三锰纳米颗粒的纳米颗粒Zeta电势及水合粒径测试结果 | 第160-162页 |
7.3.6 多功能四氧化三锰纳米颗粒的热重分析(TGA)测试结果 | 第162页 |
7.3.7 多功能四氧化三锰纳米颗粒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结果 | 第162-163页 |
7.3.8 多功能四氧化三锰纳米颗粒的T_1加权MR成像和r1弛豫率测量结果 | 第163-164页 |
7.3.9 多功能四氧化三锰纳米颗粒的血液相容性 | 第164-165页 |
7.3.10 MTT法测试多功能四氧化三锰纳米颗粒的细胞活力和相差显微镜测试结果 | 第165-166页 |
7.3.11 多功能四氧化三锰纳米颗粒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 | 第166-168页 |
7.3.12 多功能四氧化三锰纳米颗粒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 | 第168-169页 |
7.3.13 多功能四氧化三锰纳米颗粒的体外细胞MRI成像结果 | 第169-170页 |
7.3.14 多功能四氧化三锰纳米颗粒的体内肿瘤MR成像结果 | 第170-171页 |
7.3.15 多功能四氧化三锰纳米颗粒的体内组织分布结果 | 第171-172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74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74-178页 |
8.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74-176页 |
8.2 展望 | 第176-17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及获奖情况 | 第178-182页 |
致谢 | 第182-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