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数控编程简介 | 第15-17页 |
1.2.1 数控编程方法 | 第15-17页 |
1.2.2 数控编程步骤 | 第17页 |
1.3 数控编程研究概况 | 第17-20页 |
1.3.1 国外数控编程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3.2 国内数控编程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1.3.3 数控编程发展趋势 | 第19-20页 |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0-23页 |
1.4.1 本文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3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1-23页 |
第2章 基于回转体特征分解与重构的图形编程系统设计 | 第23-35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回转体特征的分解与重构理论 | 第23-30页 |
2.2.1 回转体零件的特征分类 | 第23-24页 |
2.2.2 回转类零件特征的分解与重构 | 第24-25页 |
2.2.3 特征分解与重构建模方法 | 第25-30页 |
2.3 图形化编程系统总体设计 | 第30-34页 |
2.3.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和功能模块分析 | 第30-32页 |
2.3.2 系统开发环境选择 | 第32页 |
2.3.3 系统图形绘制技术 | 第32-33页 |
2.3.4 系统与SQLServer数据库接口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系统车削加工的刀具轨迹生成算法和干涉检验 | 第35-51页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3.2 加工走刀路线的确定 | 第36-39页 |
3.2.1 回转类零件的走刀路线 | 第36-37页 |
3.2.2 本文中采用的走刀路线 | 第37-39页 |
3.3 刀具轨迹的生成算法 | 第39-46页 |
3.3.1 特征分离加工算法 | 第39-40页 |
3.3.2 主特征刀具轨迹生成算法与实现 | 第40-42页 |
3.3.3 辅特征刀具轨迹生成算法与实现 | 第42-46页 |
3.4 车削类加工刀具干涉检测 | 第46-50页 |
3.4.1 车削类加工刀具干涉现象 | 第46-47页 |
3.4.2 车削类加工刀具干涉发生条件 | 第47-49页 |
3.4.3 车削类加工刀具干涉检测算法 | 第49-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系统后置处理 | 第51-65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后置处理原理与实现 | 第51-53页 |
4.2.1 后置处理原理 | 第51-52页 |
4.2.2 后置处理的一般过程 | 第52页 |
4.2.3 后置处理算法 | 第52-53页 |
4.3 数控代码自动生成 | 第53-56页 |
4.3.1 数控代码主要指令 | 第53-54页 |
4.3.2 代码的结构与程序段的格式 | 第54-55页 |
4.3.3 数控代码自动生成的设计实现 | 第55-56页 |
4.4 代码校验 | 第56-60页 |
4.4.1 代码校验原理 | 第56-57页 |
4.4.2 代码校验算法 | 第57-58页 |
4.4.3 代码校验实现 | 第58-60页 |
4.5 数据通信 | 第60-63页 |
4.5.1 串行通信技术 | 第60页 |
4.5.2 通信模块设计 | 第60-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图形化编程系统的设计实现 | 第65-83页 |
5.1 引言 | 第65页 |
5.2 用户界面设计 | 第65-69页 |
5.2.1 主界面设计 | 第65-67页 |
5.2.2 工艺参数界面设计 | 第67-69页 |
5.3 程序结构设计 | 第69-77页 |
5.3.1 公共变量设计 | 第69-71页 |
5.3.2 数据库结构设计 | 第71-72页 |
5.3.3 窗体、事件与函数设计 | 第72-77页 |
5.4 系统运行实现 | 第77-81页 |
5.4.1 系统零件建模及图形显示功能实现 | 第77-79页 |
5.4.2 系统刀具轨迹显示功能实现 | 第79-80页 |
5.4.3 系统数控代码生成及通信功能实现 | 第80-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附录 | 第85-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附件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