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选题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选题背景 | 第8-9页 |
2、选题意义 | 第9页 |
(二)选题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1、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2、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论文可能创新点与不足 | 第13-15页 |
一、杜威美学的哲学基础—经验 | 第15-24页 |
(一)杜威美学产生的文化土壤 | 第15-16页 |
(二)传统经验概念的历史回顾 | 第16-18页 |
(三)杜威对传统经验概念的改造 | 第18-20页 |
1、杜威的经验概念 | 第18-19页 |
2、经验与自然的关系 | 第19-20页 |
3、经验与实践的关系 | 第20页 |
(四)杜威关于经验的重要概念“一个经验”与“与审美经验” | 第20-23页 |
1、一个经验 | 第20-21页 |
2、审美经验 | 第21-22页 |
3、审美经验的特征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二、杜威美学的核心—艺术 | 第24-33页 |
(一)艺术概念的历史回顾 | 第24-25页 |
(二)传统美学对艺术的分类 | 第25-26页 |
(三)杜威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 第26-32页 |
1、杜威对艺术的认识 | 第26-27页 |
2、杜威对传统艺术分类的批判 | 第27-31页 |
3、杜威对艺术产品和艺术作品的区分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三、杜威美学思想中艺术与文明的关系 | 第33-40页 |
(一)艺术与科学 | 第33-35页 |
1、艺术与科学在以不同的方式起作用 | 第33-34页 |
2、科学对艺术的隶属 | 第34页 |
3、艺术与科学的相辅相成 | 第34-35页 |
(二)艺术与教育 | 第35-37页 |
1、艺术与教育有着共同的基础 | 第35-36页 |
2、教育有助于审美经验能力的提高 | 第36-37页 |
3、艺术为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 第37页 |
(三)艺术与文明 | 第37-39页 |
1、艺术决定文明的连续性 | 第37-38页 |
2、对文明中艺术的欣赏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四、杜威美学对当前我国艺术实践问题的启示及其意义 | 第40-49页 |
(一)杜威美学与当前我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之比较研究 | 第40-42页 |
1、当前我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 | 第40-41页 |
2、杜威美学对当前我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支撑 | 第41-42页 |
(二)杜威美学对当前我国公共艺术现状的启示 | 第42-47页 |
1、当前我国公共艺术的现状 | 第42-44页 |
2、杜威美学对当前我国公共艺术的启示 | 第44-47页 |
(三)杜威美学的意义 | 第47-49页 |
1、消除审美经验的神秘性 | 第47页 |
2、拓展了艺术的领域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