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课题的来源与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9-10页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水平与存在的问题 | 第10-12页 |
1.4 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12-13页 |
2 孙悟空原型形象的演绎 | 第13-19页 |
2.1 孙悟空形象的源起 | 第13-14页 |
2.2 吴承恩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 第14-17页 |
2.3 孙悟空原型形象定位 | 第17-19页 |
3 银幕上的孙悟空形象及其历史嬗变 | 第19-35页 |
3.1 孙悟空形象在电影银幕上的第一次出现 | 第19-21页 |
3.2 初级阶段:作为“教化”的本质 | 第21-24页 |
3.3 过渡阶段:向“人化”过渡 | 第24-26页 |
3.4 颠覆阶段:造型的颠覆、个性的反叛 | 第26-28页 |
3.5 现阶段:西游故事的拓展与孙悟空形象的多元趋向 | 第28-35页 |
3.5.1《西游降魔篇》:“妖魔性”本质的还原与夸大 | 第28-29页 |
3.5.2《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爱情元素的注入 | 第29-30页 |
3.5.3《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人性化”内心的挣扎 | 第30-35页 |
4 补遗:外国银幕上的孙悟空形象 | 第35-39页 |
4.1 日本电影中的孙悟空 | 第35-37页 |
4.2 韩国电影中的孙悟空 | 第37-39页 |
5 孙悟空银幕形象嬗变的成因及启示 | 第39-47页 |
5.1 孙悟空银幕形象嬗变的成因 | 第39-44页 |
5.1.1 社会文化因素 | 第39-42页 |
5.1.2 电影本体因素 | 第42-43页 |
5.1.3 创作者的创作个性及艺术创新 | 第43-44页 |
5.2 孙悟空银幕形象嬗变的启示 | 第44-47页 |
5.2.1 经典人物形象的恒久魅力 | 第44-45页 |
5.2.2 经典人物形象的可塑性及艺术创新 | 第45-47页 |
6 结论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1 孙悟空形象的相关电影列表(1926-2016) | 第53-57页 |
附录2 图片目录 | 第57-59页 |
附录3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