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明清艳诗初论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绪论第11-45页
    一 研究现状回顾第12-16页
    二 “艳”字的含义分析第16-24页
    三 艳诗含义的演变及本文对艳诗的定义第24-33页
    四 对其他含义相近概念的辨析第33-45页
第一章 艳诗的起源及明代以前艳诗发展概述第45-105页
    第一节 艳诗的起源第45-50页
        一 《诗经》第45-46页
        二 楚辞第46-47页
        三 赋第47-48页
        四 早期香艳小说第48-50页
    第二节 艳诗在魏晋六朝的初步发展第50-67页
        一 魏晋的初成第50-54页
        二 宋齐的再兴第54-56页
        三 梁陈的大盛第56-62页
        四 隋、初唐的余波及新艳诗的先声第62-67页
    第三节 艳诗在中晚唐的再度兴盛第67-86页
        一 再兴的原因第68-70页
        二 题材与风格的新变第70-75页
        三 作者亲历恋情的入诗以及此类艳诗的独特意义第75-86页
    第四节 艳诗在宋、元的创作情况第86-105页
        一 宋代的长期弱化第86-96页
        二 元末的暂时回暖第96-105页
第二章 明代艳诗论第105-179页
    第一节 明代社会背景及艳诗创作概说第105-113页
    第二节 明代前期第113-132页
        一 洪武至永乐:从元末遗响到高压下的沉寂第113-122页
        二 宣德至成化:高压的松动及景泰十才子的出现第122-132页
    第三节 明代中期第132-147页
        一 祝允明与唐寅:晚明士人精神及艳诗的先导者第133-138页
        二 从前七子到后七子:复古诗风对艳诗创作的遏制到缓和第138-141页
        三 时代诗风之外的其他诗人第141-147页
    第四节 明代后期第147-179页
        一 末五子与闽中诗人:情与欲在诗中的勃发第147-158页
        二 竟陵派与云间派:理性与雅道的复归第158-167页
        三 王彦泓:以恋爱为事业的孤独开拓者第167-179页
第三章 清代艳诗论第179-274页
    第一节 清代社会背景及艳诗创作概说第179-185页
    第二节 清代前期第185-223页
        一 钱谦益:艳诗纪传性因素的发展及故国之思进入艳诗的争议第185-193页
        二 吴伟业:从奁体到哀艳之诗第193-198页
        三 冯班(附论冯舒、田雯):从冶游之欢到黍离之悲及艳诗寄托说的进一步成型第198-204页
        四 黄之隽与《香屑集》:文士穷愁在艳诗中的寄托第204-208页
        五 王士禛:从少好香奁到归于醇雅,兼论自悔艳诗少作的普遍性及其反面性意义第208-213页
        六 朱彝尊:艳诗纪传性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及“不删《风怀》”的诗学意义第213-223页
    第三节 清代中期第223-248页
        一 黄任与《香草笺》:欲的淡化与情的纯化第223-226页
        二 袁枚(附论袁树):对艳诗及男女之情的不平之鸣第226-237页
        三 黄景仁:“结束铅华归少作”的伤心诗人第237-239页
        四 乐钧:艳诗的穷苦之音在乾嘉诗坛中的典型意义第239-243页
        五 孙原湘:外集艳诗的另一种面貌,兼论夫妻之情写入艳诗的情况 233第243-248页
    第四节 清代后期第248-274页
        一 龚自珍:佛教意识对爱情的作用及艳诗的史家笔法第249-254页
        二 陈文述:才女情结与风流者的自我意识过剩第254-260页
        三 樊增祥:自少至老,不变艳体第260-266页
        四 易顺鼎:一生崇拜只佳人的痴狂名士第266-274页
第四章 结语第274-283页
参考文献第283-29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94-295页
致谢第295-296页

论文共2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陕西省旬邑县城乡居民新型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无缝衔接实施效果分析
下一篇:基于风险费用预测的国际工程报价决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