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符号表 | 第12-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0页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1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 | 第17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2章 太阳能热源与土壤热源性能的研究 | 第20-32页 |
2.1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分布 | 第20-21页 |
2.1.1 青岛市太阳能资源现状 | 第21页 |
2.2 太阳能的特点 | 第21页 |
2.3 太阳能辐射量的计算 | 第21-24页 |
2.3.1 太阳角的计算 | 第21-22页 |
2.3.2 太阳辐射量的计算 | 第22-24页 |
2.4 土壤热源的特点 | 第24-25页 |
2.5 青岛市土壤源热泵供热条件分析 | 第25-27页 |
2.5.1 青岛地区地质构造特点和岩土热物性参数 | 第25-27页 |
2.5.2 青岛市土壤温度特性 | 第27页 |
2.6 土壤热物性 | 第27-28页 |
2.6.1 土壤的热容量 | 第27-28页 |
2.6.2 土壤的导热系数 | 第28页 |
2.6.3 土壤的导温性 | 第28页 |
2.7 土壤温度状况分析 | 第28-31页 |
2.7.1 土壤原始温度计算数学模型 | 第28-29页 |
2.7.2 土壤温度变化特性分析 | 第29-31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设备模型的建立 | 第32-49页 |
3.1 太阳能集热器 | 第32-34页 |
3.1.1 太阳能集热器的特点 | 第32-33页 |
3.1.2 典型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的结构 | 第33-34页 |
3.2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模型的建立 | 第34-40页 |
3.2.1 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热平衡方程 | 第34页 |
3.2.2 集热器散热损失1Q的计算 | 第34-37页 |
3.2.3 集热器的有用能量收益uQ的确定 | 第37页 |
3.2.4 太阳能平板集热器的效率方程 | 第37-38页 |
3.2.5 吸热板平均温度的计算 | 第38-40页 |
3.2.6 太阳能集热器模型 | 第40页 |
3.3 蓄热水箱模型的建立 | 第40-42页 |
3.4 土壤源热泵埋地管群传热过程分析 | 第42-43页 |
3.5 埋地盘管数学模型建立 | 第43-44页 |
3.5.1 埋地盘管传热数学模型 | 第43页 |
3.5.2 土壤源热泵运行时土壤温度场分布计算模型 | 第43-44页 |
3.6 埋地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 第44-48页 |
3.6.1 土壤热阻 (7) (8)sR X的计算: | 第45页 |
3.6.2 土壤温度及年最高最低土壤温度的确定 | 第45-46页 |
3.6.3 管道热阻pR的计算 | 第46页 |
3.6.4 热泵的供热部分运转系数HF的计算 | 第46页 |
3.6.5 埋地换热器的尺寸HL的计算 | 第46-48页 |
3.7 本章小节 | 第48-49页 |
第4章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优化设计 | 第49-68页 |
4.1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基本流程及运行模式 | 第49-50页 |
4.1.1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的适用性 | 第49页 |
4.1.2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基本流程 | 第49-50页 |
4.1.3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 | 第50页 |
4.2 系统运行仿真模拟及优化 | 第50-51页 |
4.2.1 仿真模拟建筑的基本概况 | 第50页 |
4.2.2 建筑设备优化设计原则 | 第50-51页 |
4.3 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系统模拟交替运行状况的分析 | 第51-58页 |
4.3.1 土壤原始温度场分布计算 | 第52-53页 |
4.3.2 土壤源热泵运行时埋地盘管换热器土壤温度场分布计算 | 第53-58页 |
4.4 地下土壤温度场的恢复速率 | 第58-63页 |
4.4.1 土壤温度场恢复过程数学模型 | 第58-60页 |
4.4.2 土壤温度场恢复的数值计算 | 第60-63页 |
4.5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63-6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68页 |
5.2 建议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