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1.1 引言 | 第10页 |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 第2章 理论基础简介 | 第14-19页 |
| 2.1 电磁场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 2.1.1 麦克斯韦方程 | 第14-15页 |
| 2.1.2 微分方程的一般形式 | 第15-16页 |
| 2.2 有限元法的介绍 | 第16-17页 |
| 2.3 计算软件的介绍 | 第17-18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第3章 变压器漏磁场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 第19-31页 |
| 3.1 漏磁场的产生原因、分布特点 | 第19-20页 |
| 3.2 突发短路电流计算 | 第20-24页 |
| 3.2.1 突发短路电流 | 第20-21页 |
| 3.2.2 突发短路时的瞬变过程 | 第21-24页 |
| 3.3 二维漏磁场的计算方法 | 第24-30页 |
| 3.3.1 建立模型 | 第24页 |
| 3.3.2 变压器模型的技术参数及内部结构尺寸 | 第24-25页 |
| 3.3.3 变压器的二维漏磁场计算 | 第25-30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4章 变压器短路电动力及短路强度计算 | 第31-52页 |
| 4.1 概述 | 第31-32页 |
| 4.2 短路电动力的产生 | 第32-33页 |
| 4.3 短路电动力的静态计算方法 | 第33-39页 |
| 4.3.1 辐向力 | 第33-37页 |
| 4.3.2 轴向力 | 第37-39页 |
| 4.4 变压器模型电动力及导线应力计算 | 第39-46页 |
| 4.4.1 安匝平衡计算 | 第39-42页 |
| 4.4.2 短路电流倍数k1和短路电流冲击系数k2 | 第42页 |
| 4.4.3 轴向机械力计算 | 第42页 |
| 4.4.4 导线应力计算 | 第42-44页 |
| 4.4.5 高压线圈辐向稳定性计算 | 第44-45页 |
| 4.4.6 低压线圈辐向稳定性计算 | 第45-46页 |
| 4.5 短路力的动态计算方法 | 第46-49页 |
| 4.6 短路电动力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5章 提高变压器抗短路能力的方法和措施 | 第52-57页 |
| 5.1 概述 | 第52页 |
| 5.2 减小变压器短路电动力 | 第52-53页 |
| 5.2.1 减小短路电流 | 第52-53页 |
| 5.2.2 改善漏磁场分布 | 第53页 |
| 5.3 变压器热稳定 | 第53-54页 |
| 5.3.1 降低温升 | 第53页 |
| 5.3.2 避免短路时间过长 | 第53-54页 |
| 5.4 变压器动稳定强度 | 第54-55页 |
| 5.4.1 变压器绕组的动稳定 | 第54页 |
| 5.4.2 控制谐振的影响 | 第54-55页 |
| 5.4.3 控制线圈的紧致度,保持合适的足够大的预压力 | 第55页 |
| 5.4.4 使用可靠的器身定位装置 | 第55页 |
| 5.5 提高变压器抗短路能力的其它措施 | 第55-56页 |
| 5.6 本章小节 | 第56-57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 6.1 结论 | 第57-58页 |
| 6.2 展望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