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8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8-11页 |
| ·我国建筑能耗情况 | 第8-9页 |
| ·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应用情况 | 第9-11页 |
| ·建筑节能适宜性技术的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 ·国外关于建筑节能技术适宜性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 ·国内关于建筑节能适宜性技术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 2 建筑节能技术的适宜性筛选方法构建 | 第18-55页 |
| ·建筑节能适宜性技术理论 | 第18-21页 |
| ·建筑节能技术体系 | 第18-20页 |
| ·建筑节能适宜技术理论 | 第20-21页 |
| ·建筑节能技术适宜性筛选的两个层面 | 第21-23页 |
| ·筛选层次化的提出 | 第21-22页 |
| ·区域层面的筛选 | 第22页 |
| ·建筑层面的筛选 | 第22-23页 |
| ·区域层面筛选的方法研究 | 第23-41页 |
| ·筛选框架构建 | 第23-25页 |
| ·适宜性技术的初步筛选 | 第25-26页 |
| ·适宜性等级划分模型的选择 | 第26-29页 |
| ·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9-37页 |
|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第37-41页 |
| ·建筑层面适宜性筛选的方法研究 | 第41-51页 |
| ·筛选框架构建 | 第41-43页 |
| ·适宜性技术的初步筛选 | 第43页 |
| ·互斥方案的最优选择 | 第43-47页 |
| ·独立方案之间的优化决策 | 第47-51页 |
| ·区域层面筛选与建筑层面筛选的比较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 3 区域层面筛选方法在自然能源利用技术决策中的应用 | 第55-84页 |
| ·自然能源利用技术的定义与分类 | 第55页 |
| ·自然能源利用技术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55-64页 |
| ·关于评价指标选取的分析 | 第55-56页 |
| ·常见技术的评价指标及划分标准 | 第56-64页 |
| ·五个热工分区代表城市的适宜性筛选 | 第64-82页 |
| ·各技术在重庆区域的分析 | 第64-74页 |
| ·重庆地区筛选的详细分析 | 第74-76页 |
| ·哈尔滨地区筛选结果分析 | 第76-78页 |
| ·北京地区筛选结果分析 | 第78-79页 |
| ·广州地区筛选结果分析 | 第79-80页 |
| ·昆明地区筛选结果分析 | 第80-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 4 建筑层面筛选方法在某工程中的应用 | 第84-103页 |
| ·项目概况 | 第84-85页 |
| ·工程特点 | 第84页 |
| ·设计目标 | 第84-85页 |
| ·互斥方案的最优选择(以冷热源方案的选择为例) | 第85-95页 |
| ·工程概况及备选方案 | 第86页 |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其权重 | 第86-94页 |
| ·综合评价及方案决策 | 第94-95页 |
| ·独立方案的最优化决策 | 第95-100页 |
| ·备选独立方案的确定 | 第95-96页 |
| ·建立最优化求解模型 | 第96-97页 |
| ·模型求解 | 第97-100页 |
| ·最终决策 | 第100-103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5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3-104页 |
| ·展望 | 第104-105页 |
| 致谢 | 第105-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 附录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