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N断块油藏水驱后期大孔道识别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大孔道识别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2-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2章 大孔道识别方法研究 | 第15-31页 |
2.1 大孔道概述 | 第15-20页 |
2.1.1 大孔道定义 | 第15页 |
2.1.2 大孔道成因 | 第15-17页 |
2.1.3 大孔道类型 | 第17-18页 |
2.1.4 大孔道表现特征 | 第18-20页 |
2.2 大孔道识别技术综合分析 | 第20-30页 |
2.2.1 岩心资料识别大孔道 | 第20-21页 |
2.2.2 运用动态资料识别大孔道 | 第21-23页 |
2.2.3 井间示踪剂监测法识别大孔道 | 第23-24页 |
2.2.4 应用测井资料识别大孔道 | 第24-26页 |
2.2.5 吸水剖面资料识别大孔道法 | 第26页 |
2.2.6 应用试井资料识别大孔道 | 第26-27页 |
2.2.7 模糊识别大孔道 | 第27-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ZN断块油藏地质和开发特征 | 第31-42页 |
3.1 ZN断块油藏地质特征 | 第31-34页 |
3.1.1 地层概况 | 第31-33页 |
3.1.2 沉积特征 | 第33页 |
3.1.3 地层划分 | 第33-34页 |
3.2 ZN断块油藏储层特征 | 第34-36页 |
3.2.1 油藏类型 | 第34-35页 |
3.2.2 岩性特征 | 第35页 |
3.2.3 孔渗特征 | 第35页 |
3.2.4 流体特征 | 第35-36页 |
3.3 储层非均质研究 | 第36-38页 |
3.3.1 层间非均质性研究 | 第36-37页 |
3.3.2 层内非均质性研究 | 第37-38页 |
3.4 储层粘土矿物分布特征及敏感性 | 第38-39页 |
3.5 ZN断块油藏开发特征 | 第39-41页 |
3.5.1 开发历程 | 第39-40页 |
3.5.2 开发现状 | 第40页 |
3.5.3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0-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平面上识别ZN断块油藏大孔道 | 第42-57页 |
4.1 模型评价集和因素集的确定 | 第42-44页 |
4.2 构建层次模型并确定权重值 | 第44-49页 |
4.3 确定隶属度 | 第49-53页 |
4.4 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 第53-54页 |
4.5 编制大孔道模糊判别软件 | 第54-56页 |
4.6 识别效果 | 第5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纵向上识别ZN断块油藏大孔道 | 第57-84页 |
5.1 RDOS简介及其识别大孔道原理 | 第57-60页 |
5.1.1 RDOS软件简介 | 第57-58页 |
5.1.2 RDOS识别大孔道原理 | 第58-60页 |
5.2 建立ZN断块油藏精细三维地质模型 | 第60-68页 |
5.2.1 数据准备 | 第61页 |
5.2.2 建模范围及建模单元的确定 | 第61-62页 |
5.2.3 构造模型建立 | 第62-64页 |
5.2.4 储层岩性模型建立 | 第64页 |
5.2.5 储层属性模型建立 | 第64-67页 |
5.2.6 油藏储量核算 | 第67-68页 |
5.3 利用RDOS识别ZN断块油藏大孔道 | 第68-77页 |
5.4 模糊综合评判法确定纵向大孔道判别参数 | 第77-79页 |
5.5 纵向大孔道判别标准确定及识别结果 | 第79-81页 |
5.6 ZN断块油藏大孔道识别结果综合分析 | 第81-82页 |
5.7 识别效果 | 第82-83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6章 ZN断块油藏大孔道分布特征 | 第84-87页 |
6.1 ZN断块油藏大孔道平面分布特征 | 第84-85页 |
6.2 ZN断块油藏大孔道纵向分布特征 | 第85-8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7章 结论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