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修正案(八)》盗窃罪新修改理解
| 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 1.1 课题背景 | 第8-9页 |
| 1.1.1 实际意义 | 第8页 |
| 1.1.2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盗窃罪理论演进与《刑法修正案(八)》 | 第11-25页 |
| 2.1《刑法修正案(八)》盗窃罪修改背景 | 第12-14页 |
| 2.2 盗窃罪对象物价值理论新关注 | 第14-19页 |
| 2.2.1 盗窃罪对象物价值理论 | 第14-17页 |
| 2.2.2 盗窃对象物价值理论新关注 | 第17-19页 |
| 2.2.3 价值理论新关注的理论评析 | 第19页 |
| 2.3 盗窃罪占有理论新发展 | 第19-25页 |
| 2.3.1 管理可能性说的深化 | 第21-22页 |
| 2.3.2 占有理论的新发展 | 第22-24页 |
| 2.3.3 占有形式分析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盗窃罪新的行为类型理解 | 第25-37页 |
| 3.1 入户盗窃 | 第25-28页 |
| 3.1.1“入户”的理解 | 第25-27页 |
| 3.1.2“入户”与“盗窃”关系辨析 | 第27-28页 |
| 3.2 携带凶器盗窃 | 第28-32页 |
| 3.2.1“凶器”的理解 | 第29-30页 |
| 3.2.2“携带凶器”的理解 | 第30-32页 |
| 3.3 扒窃 | 第32-34页 |
| 3.3.1“扒窃”概念理解 | 第32-33页 |
| 3.3.2“扒窃”特征分析 | 第33-34页 |
| 3.4 多次盗窃——拓展性研究 | 第34-37页 |
| 3.4.1“次”的理解 | 第35-36页 |
| 3.4.2 对多次盗窃相关司法解释评析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盗窃罪新的行为类型犯罪形态问题 | 第37-41页 |
| 4.1 研究盗窃罪新的行为类型着手的必要性 | 第37页 |
| 4.2 盗窃罪新类型犯罪形态的着手问题分析 | 第37-41页 |
| 4.2.1“入户盗窃”的着手 | 第37-39页 |
| 4.2.2“扒窃”的着手 | 第39-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