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旧房改造项目后评价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0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0页 |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0页 |
·基本概念 | 第10-13页 |
·危旧房改造 | 第10-11页 |
·项目后评价 | 第11-13页 |
·文献评述 | 第13-18页 |
·项目后评价的产生 | 第14页 |
·国外项目后评价发展概况 | 第14-16页 |
·国内项目后评价发展概况 | 第16-18页 |
2 危旧房改造项目后评价运行程序以及内容探析 | 第18-22页 |
·危旧房改造项目后评价运行程序 | 第18-19页 |
·危旧房改造项目的特点 | 第19页 |
·危旧房改造项目后评价内容探析 | 第19-22页 |
·项目目标后评价 | 第19-20页 |
·项目实施过程后评价 | 第20页 |
·项目资金管理后评价 | 第20-21页 |
·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 | 第21页 |
·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 | 第21-22页 |
3 危旧房改造项目后评价管理机制 | 第22-24页 |
·后评价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2页 |
·后评价实施机构的资质认证条件 | 第22-24页 |
4 危旧房改造项目后评价方法研究 | 第24-29页 |
·评价方法的原则 | 第24-25页 |
·目的性原则 | 第24页 |
·全面性原则 | 第24页 |
·可比性的原则 | 第24页 |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 第24-25页 |
·“前后对比”和“有无对比” | 第25页 |
·逻辑框架法 | 第25-26页 |
·逻辑框架法的概念及模式 | 第25-26页 |
·LFA 在项目后评价中的应用 | 第26页 |
·项目的成功度评价 | 第26-27页 |
·调查法 | 第27-29页 |
·直接调查法 | 第27-28页 |
·间接调查法 | 第28-29页 |
5 危旧房改造项目后评价实例分析 | 第29-47页 |
·项目概况 | 第29-31页 |
·编制报告时遵循的原则 | 第31页 |
·独立性 | 第31页 |
·公正性 | 第31页 |
·科学性 | 第31页 |
·该项目后评价的依据 | 第31-32页 |
·项目改造模式评价 | 第32页 |
·项目实施过程后评价 | 第32-34页 |
·项目立项决策后评价 | 第32-33页 |
·项目准备工作后评价 | 第33页 |
·项目实施后评价 | 第33-34页 |
·项目资金管理后评价 | 第34-38页 |
·项目投资概况 | 第34-37页 |
·该项目的投资控制 | 第37-38页 |
·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 | 第38-42页 |
·项目直接经济效益后评价 | 第38-39页 |
·给巴山厂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 | 第39-40页 |
·项目给中农公司带来的经济效益 | 第40-41页 |
·巴山厂和中农公司投入产出比的比较 | 第41页 |
·项目间接经济效益后评价 | 第41-42页 |
·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结论 | 第42页 |
·项目公共效益后评价 | 第42-43页 |
·项目厂内公共效益后评价 | 第42页 |
·项目社会效益后评价 | 第42-43页 |
·项目目标后评价 | 第43-44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44-47页 |
·该项目后评价结论 | 第44页 |
·该项目建设的主要经验与主要问题 | 第44-46页 |
·相关建议 | 第46-4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研究结论 | 第47页 |
·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