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区域能源站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2.1 区域能源站概述 | 第11页 |
1.2.2 国外区域能源站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1.2.3 国内区域能源站发展概况 | 第12页 |
1.3 区域能源站联合运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区域能源站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区域能源站优化调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案例区域能源站工程概况 | 第18-30页 |
2.1 典型的冷热源形式 | 第18-21页 |
2.1.1 电制冷系统 | 第18页 |
2.1.2 地源热泵系统 | 第18-19页 |
2.1.3 蓄能系统 | 第19-20页 |
2.1.4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 | 第20-21页 |
2.2 中新生态城动漫园概况 | 第21-23页 |
2.2.1 动漫园建筑概况 | 第21-22页 |
2.2.2 设计总冷、热负荷 | 第22-23页 |
2.3 2号能源站概况 | 第23-29页 |
2.3.1 冷热源形式 | 第23-24页 |
2.3.2 冷热源设备参数 | 第24-26页 |
2.3.3 能源站现有的运行策略 | 第26-27页 |
2.3.4 实际运行总冷、热负荷 | 第27-29页 |
2.3.5 能源站能源价格体系 | 第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区域能源站运行调度策略模型 | 第30-54页 |
3.1 能源站各能源转化子系统运行费用模型与运行费用特点分析 | 第31-41页 |
3.1.1 电制冷系统运行费用模型与运行费用特点分析 | 第32-34页 |
3.1.2 地源热泵直供系统运行费用模型与运行费用特点分析 | 第34-36页 |
3.1.3 蓄能系统运行费用模型与运行费用特点分析 | 第36-38页 |
3.1.4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运行费用模型与运行费用特点分析 | 第38-41页 |
3.2 区域能源站联合运行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41-49页 |
3.2.1 模型介绍 | 第41-42页 |
3.2.2 经济性运行最优为目的 | 第42页 |
3.2.3 基于负荷预测为前提 | 第42-43页 |
3.2.4 设备供能与负荷匹配模式 | 第43-45页 |
3.2.5 子系统调度优先次序的原则 | 第45-46页 |
3.2.6 区域能源站联合运行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46-48页 |
3.2.7 模型的算法流程分析 | 第48-49页 |
3.3 蓄能供冷与直解供冷部分协同运行的算法流程分析 | 第49-53页 |
3.3.1 日间蓄能系统优化运行求解方法 | 第49-52页 |
3.3.2 直接供优冷化运行求解方法 | 第52-53页 |
3.4 模型求解方法 | 第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设计负荷下区域能源站调度策略优化结果与分析 | 第54-79页 |
4.1 75%设计总负荷情况 | 第55-58页 |
4.1.1 优化调度模式 | 第55-56页 |
4.1.2 现行调度模式 | 第56-58页 |
4.1.3 优化调度模式与现行调度模式对比分析 | 第58页 |
4.2 60%设计总负荷情况 | 第58-63页 |
4.2.1 优化运行模式 | 第58-61页 |
4.2.2 现行调度模式 | 第61-63页 |
4.2.3 优化结果与现行模式对比分析 | 第63页 |
4.3 45%设计总负荷情况 | 第63-68页 |
4.3.1 优化运行模式 | 第63-66页 |
4.3.2 现行调度模式 | 第66-68页 |
4.3.3 优化结果与现行模式对比分析 | 第68页 |
4.4 30%设计总负荷情况 | 第68-74页 |
4.4.1 优化运行模式 | 第69-71页 |
4.4.2 现行调度模式 | 第71-73页 |
4.4.3 优化结果与现行模式对比分析 | 第73-74页 |
4.5 不同负荷率下不同调度模式的经济性分析 | 第74-75页 |
4.5.1 考虑开启三联供的情况 | 第74页 |
4.5.2 不考虑开启三联供的情况 | 第74-75页 |
4.6 不同负荷率情况下的能源站各子系统的使用情况分析 | 第75-7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实际运行负荷下区域能源站调度策略优化结果与分析 | 第79-105页 |
5.1 75%实际运行负荷情况 | 第79-85页 |
5.1.1 优化运行模式 | 第79-82页 |
5.1.2 现行调度模式 | 第82-84页 |
5.1.3 优化结果与现行模式对比分析 | 第84-85页 |
5.2 60%实际运行负荷情况 | 第85-89页 |
5.2.1 优化运行模式 | 第85-87页 |
5.2.2 现行调度模式 | 第87-89页 |
5.2.3 优化结果与现行模式对比分析 | 第89页 |
5.3 45%实际运行负荷情况 | 第89-94页 |
5.3.1 优化运行模式 | 第90-92页 |
5.3.2 现行调度模式 | 第92-94页 |
5.3.3 优化结果与现行模式对比分析 | 第94页 |
5.4 30%实际运行负荷情况 | 第94-99页 |
5.4.1 优化运行模式 | 第94-97页 |
5.4.2 现行调度模式 | 第97-99页 |
5.4.3 优化结果与现行模式对比分析 | 第99页 |
5.5 不同负荷率下不同调度模式的经济性分析 | 第99-101页 |
5.5.1 考虑开启三联供的情况 | 第100页 |
5.5.2 不考虑开启三联供的情况 | 第100-101页 |
5.6 能源站各系统在不同负荷率情况下使用情况分析 | 第101-10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8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05-106页 |
6.2 后续科研工作展望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