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一、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概述 | 第13-22页 |
(一) 社区矫正及其兴起 | 第13-14页 |
(二) 我国社区矫正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4-16页 |
(三)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基础 | 第16-19页 |
1. 法理基础 | 第16-17页 |
2. 法律依据 | 第17-19页 |
(四)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特点 | 第19-21页 |
1. 监督范围的广泛性 | 第19-20页 |
2. 监督与配合的交织性 | 第20页 |
3. 检察监督的周期性 | 第20页 |
4. 检察监督的适度性 | 第20-21页 |
(五)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意义 | 第21-22页 |
1.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与权威 | 第21页 |
2.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更好地维护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权利 | 第21-22页 |
3.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是社区矫正工作取得实效并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 第22页 |
二、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内容和方式 | 第22-24页 |
(一)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内容 | 第22-23页 |
1. 检察监督的对象 | 第23页 |
2. 检察监督的内容 | 第23页 |
(二)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方式 | 第23-24页 |
三、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探索和困境 | 第24-30页 |
(一)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实践探索 | 第25-26页 |
1. 社区矫正检察官办公室模式 | 第25页 |
2. 乡镇街道派出检察室模式 | 第25页 |
3. 监所检察科定期专项检察模式 | 第25-26页 |
4. 专职社区矫正检察官模式 | 第26页 |
5. 兼职社区矫正检察官模式 | 第26页 |
(二)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困境 | 第26-30页 |
1. 监督依据不足 | 第26-27页 |
2. 监督观念陈旧 | 第27-28页 |
3. 监督对象模糊 | 第28页 |
4. 监督方式滞后 | 第28-29页 |
5. 监督内容笼统 | 第29页 |
6. 监督定位错误 | 第29-30页 |
四、完善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对策与建议 | 第30-38页 |
(一) 理念更新 | 第30页 |
(二) 立法完善 | 第30-32页 |
1. 制定《社区矫正法》 | 第30-31页 |
2. 修改完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 第31页 |
3. 出台相关司法和行政解释 | 第31-32页 |
(三) 内容规范 | 第32-35页 |
1. 明确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主体 | 第32-33页 |
2. 细化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内容 | 第33-35页 |
(四) 制度创新 | 第35-38页 |
1. 建立乡镇街道派出模式的监督体制 | 第35页 |
2. 建立监外罪犯交付、执行、社区矫正“双向签名”机制 | 第35-36页 |
3. 加强社区矫正执行监督的信息化建设 | 第36页 |
4. 建立监控重点对象预警评估机制 | 第36页 |
5. 建立矫正效果评估机制 | 第36-37页 |
6. 建立社区矫正检察工作情况社会公开制度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