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引言 | 第10-12页 |
1.2 高强混凝土的性能特点及应用状况 | 第12-14页 |
1.2.1 高强混凝土的概念 | 第12页 |
1.2.2 高强混凝土的性能 | 第12-13页 |
1.2.3 高强混凝土的研究概况及在国内工程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1.3 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发展与研究概况 | 第14-19页 |
1.3.1 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发展 | 第14-16页 |
1.3.2 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3 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在国内外工程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3.4 关于对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性能改进的探索研究与发展 | 第18-19页 |
1.4 问题的提出和主要工作 | 第19-22页 |
1.4.1 问题提出 | 第19页 |
1.4.2 主要工作内容 | 第19-22页 |
2 试验设计概况 | 第22-48页 |
2.1 试验设计 | 第22-32页 |
2.1.1 试件设计 | 第22-30页 |
2.1.2 材性试验 | 第30-31页 |
2.1.3 试件混凝土材料特性和轴压力 | 第31-32页 |
2.2 试验设备能力的基本情况 | 第32-34页 |
2.2.1 试验设备及加载装置 | 第32-33页 |
2.2.2 加载制度 | 第33-34页 |
2.3 有限元模拟 | 第34-43页 |
2.3.1 概述 | 第34页 |
2.3.2 材料的本构特性 | 第34-35页 |
2.3.3 有限元模型计算过程 | 第35-36页 |
2.3.4 试件工作全过程及工作机理研究 | 第36-42页 |
2.3.5 有限元分析结果 | 第42-43页 |
2.4 试验测试内容及测点布置 | 第43-47页 |
2.4.1 测试内容 | 第43-44页 |
2.4.2 测点布置 | 第44-4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3 试验现象和破坏特征 | 第48-86页 |
3.1 试验现象和破坏特征描述 | 第48-84页 |
3.1.1 试件SPRCW-1 试验现象 | 第48-57页 |
3.1.2 试件SPRCW-2 试验现象 | 第57-66页 |
3.1.3 试件SPRCW-3 试验现象 | 第66-74页 |
3.1.4 试件SPRCW-4 试验现象 | 第74-84页 |
3.2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86-122页 |
4.1 概述 | 第86页 |
4.2 滞回曲线及特性对比分析 | 第86-88页 |
4.3 骨架曲线对比分析 | 第88-90页 |
4.4 承载力对比分析 | 第90-95页 |
4.4.1 开裂荷载对比分析 | 第90-91页 |
4.4.2 屈服荷载及承载力对比分析 | 第91-93页 |
4.4.3 极限荷载实测值分析 | 第93-95页 |
4.5 试件变形能力对比分析 | 第95-98页 |
4.6 耗能能力对比分析 | 第98-101页 |
4.7 强度衰减规律对比分析 | 第101-102页 |
4.8 变形成分对比分析 | 第102-107页 |
4.9 钢板应变分析 | 第107-115页 |
4.9.1 墙身内钢板应力分布规律 | 第107-112页 |
4.9.2 SPRCW-1~4 暗柱内冷弯型钢应变对比分析 | 第112-115页 |
4.10 分布钢筋应变分析 | 第115-120页 |
4.10.1 水平分布钢筋应变分析 | 第115-116页 |
4.10.2 墙身暗柱竖向钢筋应变分析 | 第116-120页 |
4.11 本章小节 | 第120-122页 |
5 剪力墙力学模型及承载力计算 | 第122-136页 |
5.1 初始弹性刚度计算分析 | 第122-124页 |
5.1.1 初始弹性刚度计算模型 | 第122-123页 |
5.1.2 初始弹性刚度计算值与试验值 | 第123-124页 |
5.2 剪力墙承载力计算模型和计算分析 | 第124-131页 |
5.2.1 钢板带-高强混凝土中高剪力墙承载力计算模型 | 第124-128页 |
5.2.2 极限承载力计算值与极限值比较 | 第128-129页 |
5.2.3 钢板带-高强混凝土中高剪力墙及带角钢暗支撑的型钢剪力墙的极限承载力对比分析 | 第129-131页 |
5.3 剪力墙的变形能力对比分析 | 第131-133页 |
5.3.1 性能水平的划分 | 第131-132页 |
5.3.2 性能水平的判定标准 | 第132页 |
5.3.3 基于我国规范抗震设防目标的变形值 | 第132-13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3-136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136-138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36页 |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36-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