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孢囊的概念 | 第12-14页 |
1.1.1 休眠孢囊 | 第13页 |
1.1.2 暂时性孢囊 | 第13-14页 |
1.2 孢囊的生态学意义 | 第14-17页 |
1.2.1 逆境的度过 | 第15-16页 |
1.2.2 孢囊与赤潮的关系 | 第16-17页 |
1.2.3 促进甲藻的分布和扩散 | 第17页 |
1.3 孢囊的分类与鉴定 | 第17-19页 |
1.3.1 甲藻孢囊的分类系统 | 第17-18页 |
1.3.2 甲藻孢囊和营养细胞的对应关系 | 第18-19页 |
1.4 甲藻孢囊研究现状分析 | 第19-22页 |
1.4.1 孢囊地理分布研究 | 第19-20页 |
1.4.2 孢囊的环境指示作用 | 第20-21页 |
1.4.3 孢囊与赤潮生消的关系 | 第21页 |
1.4.4 我国的孢囊研究概况 | 第21-22页 |
1.5 华南沿海海洋环境状况 | 第22-25页 |
1.5.1 富营养化与海洋污染状况 | 第22-23页 |
1.5.2 华南沿海赤潮发生概况 | 第23-24页 |
1.5.3 华南沿海的孢囊研究 | 第24-25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5-27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华南典型海域甲藻孢囊的分类及地理分布图谱 | 第28-68页 |
2.1 前言 | 第28-29页 |
2.2 材料方法 | 第29-32页 |
2.2.1 研究海域及采样点设置 | 第29-31页 |
2.2.2 样品处理与分析鉴定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2-60页 |
2.3.1 膝沟藻类孢囊(Gonyaulacoid group) | 第32-37页 |
2.3.2 Tuberculodinioid group | 第37-38页 |
2.3.3 钙质类孢囊 (Calcoidinellid group) | 第38-39页 |
2.3.4 裸甲藻类孢囊(Gymnodinioid group) | 第39-45页 |
2.3.5 原多甲藻类孢囊(Protoperidinioid group) | 第45-57页 |
2.3.6 翼甲藻类孢囊(Diplopsalid group) | 第57-60页 |
2.4 讨论 | 第60-61页 |
2.5 小结 | 第61-68页 |
第三章 广东典型海域甲藻孢囊地理分布及其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 第68-102页 |
3.1 前言 | 第68-69页 |
3.2 材料方法 | 第69-75页 |
3.2.1 研究海域及采样点 | 第69-73页 |
3.2.2 样品的处理与分析 | 第73页 |
3.2.3 孢囊的分析鉴定 | 第73页 |
3.2.4 生源要素及金属元素的测定 | 第73-74页 |
3.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74-7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5-100页 |
3.3.1 孢囊的种类组成与密度分布 | 第75-82页 |
3.3.2 孢囊与沉积物地球化学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82-90页 |
3.3.3 金属污染与富营养化对孢囊分布的影响 | 第90-98页 |
3.3.4 华南沿海有毒有害赤潮发生潜势 | 第98-100页 |
3.4 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四章 广西、海南西北典型海域甲藻孢囊分布及其对富营养化的指示作用 | 第102-130页 |
4.1 前言 | 第102-103页 |
4.2 材料方法 | 第103-107页 |
4.2.1 研究海域及采样点 | 第103-106页 |
4.2.2 沉积物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第106页 |
4.2.3 孢囊的分析鉴定 | 第106-107页 |
4.2.4 生源要素及水环境因子测定 | 第107页 |
4.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10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7-128页 |
4.3.1 孢囊种类组成与密度分布 | 第107-117页 |
4.3.2 孢囊与沉积物生源要素和水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 第117-119页 |
4.3.3 富营养化对孢囊分布的影响 | 第119-127页 |
4.3.4 广西、海南西北沿海有毒有害赤潮发生潜势 | 第127-128页 |
4.4 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五章 柘林湾甲藻孢囊垂直分布及其对富营养化的指示作用 | 第130-149页 |
5.1 前言 | 第130页 |
5.2 材料方法 | 第130-133页 |
5.2.1 样品的收集和处理 | 第130-131页 |
5.2.2 生源要素及金属元素的测定 | 第131-132页 |
5.2.3 沉积物年代的测定 | 第132-133页 |
5.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13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33-148页 |
5.3.1 孢囊的垂直分布 | 第133-136页 |
5.3.2 生源要素与金属元素的垂直分布 | 第136-139页 |
5.3.3 孢囊与生源要素和金属元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139-141页 |
5.3.4 孢囊对富营养化和金属污染的指示作用 | 第141-145页 |
5.3.5 孢囊对柘林湾近五十年来环境变化过程的指示作用 | 第145-148页 |
5.4 小结 | 第148-14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9-152页 |
6.1 结论 | 第149-150页 |
6.2 展望 | 第150-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71页 |
攻读博士学期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171-172页 |
致谢 | 第172-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