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村落文化的缺失 | 第10页 |
1.1.2 村落的向心性不足 | 第10页 |
1.1.3 对村落文化的重视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宗祠文化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对村落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及界定 | 第13-14页 |
1.5 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1.6 研究的框架 | 第15-16页 |
第2章 宗祠文化及乡村村落的概念分析 | 第16-24页 |
2.1 宗祠文化的概述 | 第16-22页 |
2.1.1 宗祠文化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宗祠文化的溯源及发展演变 | 第16-18页 |
2.1.3 宗祠的分类 | 第18-19页 |
2.1.4 宗祠的地位 | 第19-20页 |
2.1.5 宗祠的功能和作用 | 第20-22页 |
2.2 乡村村落的基本概念 | 第22-24页 |
2.2.1 乡村 | 第22-23页 |
2.2.2 村落 | 第23-24页 |
第3章 宗祠文化对村落格局的影响 | 第24-36页 |
3.1 宗祠与村落布局的关系 | 第24-30页 |
3.1.1 宗祠的选址原则和方法 | 第24-25页 |
3.1.2 宗祠于村落的位置 | 第25-29页 |
3.1.3 宗祠对民居建筑朝向的作用 | 第29-30页 |
3.1.4 宗祠对民居建筑分布的作用 | 第30页 |
3.2 宗祠与村落街巷格局的关系 | 第30-33页 |
3.2.1 村落街巷的等级关系 | 第30-31页 |
3.2.2 村落街巷的形态关系 | 第31-32页 |
3.2.3 村落街巷的分布与结构关系 | 第32-33页 |
3.3 宗祠与村落景观的关系 | 第33-34页 |
3.3.1 宗祠的标识性 | 第33页 |
3.3.2 宗祠与村落景观层次 | 第33-34页 |
3.4 宗祠文化于村落中的精神作用 | 第34-36页 |
3.4.1 宗法制度的体现 | 第34-35页 |
3.4.2 归属感的体现 | 第35页 |
3.4.3 伦理上的引导 | 第35-36页 |
第4章 乡村村落格局的现状与宗祠文化应用分析 | 第36-51页 |
4.1 乡村村落格局的现状分析 | 第36-43页 |
4.1.1 布局混乱 | 第36-38页 |
4.1.2 建筑风格不统一 | 第38-40页 |
4.1.3 道路交通设置不合理 | 第40-42页 |
4.1.4 各类设施不完善 | 第42-43页 |
4.1.5 乡土文化的缺失 | 第43页 |
4.2 村落格局中宗祠文化保护的分析 | 第43-46页 |
4.2.1 宗祠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 第43-44页 |
4.2.2 宗祠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44-46页 |
4.3 宗祠文化在村落格局中的运用分析——广州花都塱头村 | 第46-51页 |
4.3.1 村落的概况 | 第46页 |
4.3.2 村落的布局 | 第46-47页 |
4.3.3 街巷的分布 | 第47-48页 |
4.3.4 景观层次 | 第48-49页 |
4.3.5 现代村落建设的状况 | 第49-51页 |
第5章 基于宗祠文化的美丽乡村村落格局的设计方法 | 第51-64页 |
5.1 建立正确的规划理论 | 第51-53页 |
5.1.1 尊重自然,以人为本 | 第51-52页 |
5.1.2 保存村落原有风貌 | 第52页 |
5.1.3 健全公共配套设施 | 第52-53页 |
5.2 规划合理的乡村村落格局 | 第53-59页 |
5.2.1 设置公共中心区 | 第53-56页 |
5.2.2 划分附属区域 | 第56页 |
5.2.3 调整居民住宅区 | 第56-59页 |
5.3 完善村落格局中道路与建筑的合理性 | 第59-61页 |
5.3.1 道路分级 | 第59-60页 |
5.3.2 建筑与环境相融合 | 第60-61页 |
5.4 重建宗祠文化在村落中的作用 | 第61-64页 |
5.4.1 宗祠功能现代化 | 第62页 |
5.4.2 发展民俗旅游业 | 第62-64页 |
第6章 总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