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8-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三、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9-10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五、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六、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七、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商标法中“不良影响”条款的解读 | 第15-25页 |
第一节 商标法中“不良影响”条款的定位和性质 | 第15-20页 |
一、“不良影响”条款是对“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兜底 | 第15-17页 |
二、“不良影响”条款规制的是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 | 第17-20页 |
第二节 商标法中“不良影响”条款的调整对象 | 第20-23页 |
一、《巴黎公约》对商标原样保护原则的规定 | 第20-21页 |
二、适用“不良影响”条款应当兼顾标识本身及其使用语境 | 第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标识本身具有“不良影响”的法律适用探析 | 第25-41页 |
第一节 标识的含义及构成要素可能会损害公序良俗 | 第25-35页 |
一、我国针对标识本身是否会损害公序良俗的判定 | 第25-29页 |
二、对于判断标识是否有违公序良俗的比较研究 | 第29-35页 |
第二节 申请含“中国”字样或首字为“国”字的标识 | 第35-38页 |
一、针对含“中国”字样或“国+指定商品名”的标识可适用 | 第35-36页 |
二、针对非“国+指定商品名”的标识应区分不同情形 | 第36-38页 |
第三节 标识具有“欺骗性、容易误导公众”的情形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商标申请行为具有“不良影响”的法律适用探析 | 第41-56页 |
第一节 针对无实际使用意图的大规模抢注行为 | 第41-46页 |
一、对于规制大规模恶意抢注行为的法律适用争议 | 第41-43页 |
二、能否适用《商标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 | 第43-44页 |
三、规制大规模恶意抢注行为的法律适用 | 第44-46页 |
第二节 针对诉争标识侵害他人“在先权利”的情形 | 第46-52页 |
一、商标法中的“在先权利”包含未经类型化的标识性利益 | 第46-49页 |
二、关于适用“不良影响”条款还是“在先权利”条款的争议 | 第49-51页 |
三、如何规制侵害他人“在先权利”的商标申请行为 | 第51-52页 |
第三节 为防止公共资源被不当占用而适用“不良影响”条款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完善商标法中“不良影响”条款的适用规则 | 第56-67页 |
第一节 适用“不良影响”条款的基本思路 | 第56-57页 |
第二节 适用“不良影响”条款的考量因素 | 第57-60页 |
一、标识本身的含义及整体构成要素 | 第57-58页 |
二、指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类别及申请的主体 | 第58-59页 |
三、是否有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 | 第59-60页 |
第三节 适用“不良影响”条款时无需考量的因素 | 第60-62页 |
一、申请人的主观状态 | 第60页 |
二、标识的显著性与知名度 | 第60-61页 |
三、标识在其他国家的注册情况 | 第61-62页 |
第四节 对《商标授权确权规定(征求意见稿)》相关条款的建议 | 第62-64页 |
一、第三条的重点在于如何认定申请人“缺乏真实使用意图” | 第62-63页 |
二、对第五条与第十五条的修改建议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后记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