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自然科学总论论文--系统科学论文--系统学、现代系统理论论文--系统动力学论文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第5-6页
Aba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2 研究对象第12-13页
        1.1.3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第17-18页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18页
    1.4 论文结构与主要创新第18-20页
        1.4.1 论文的基本结构第18-19页
        1.4.2 论文的主要创新第19-20页
第2章 智慧城市的建设实践与问题表现第20-30页
    2.1 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实践第20-26页
        2.1.1 伦敦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第20-22页
        2.1.2 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第22-26页
    2.2 智慧城市建设的借鉴分析第26-30页
        2.2.1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表现第26-27页
        2.2.2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借鉴第27-30页
第3章 智慧城市的内涵分析与建设内容第30-39页
    3.1 智慧城市的内涵分析第30-33页
        3.1.1 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第30-31页
        3.1.2 智慧城市的经济学分析第31-33页
    3.2 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与建设要求第33-36页
        3.2.1 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第33-36页
        3.2.2 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求第36页
    3.3 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与建设方法第36-39页
        3.3.1 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第36-38页
        3.3.2 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法第38-39页
第4章 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借鉴与要素分析第39-61页
    4.1 现有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借鉴分析第39-48页
        4.1.1 国外的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第39-45页
        4.1.2 国内的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第45-48页
    4.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智慧城市评价体系要素分析第48-56页
        4.2.1 系统构架的构建方法第48-49页
        4.2.2 智慧城市的系统构架第49-51页
        4.2.3 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要素分析第51-56页
    4.3 基于vensim软件的静态分析结果第56-61页
        4.3.1 智慧城市的载体系统第56-57页
        4.3.2 智慧城市的生态系统第57-58页
        4.3.3 智慧城市的主体系统第58页
        4.3.4 智慧城市的驱动系统第58-59页
        4.3.5 静态分析的基本结论第59-61页
第5章 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建立与实证分析第61-75页
    5.1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61-63页
        5.1.1 指标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第61-62页
        5.1.2 评价指标的确定第62-63页
    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63-68页
        5.2.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第64-65页
        5.2.2 权重计算第65-68页
    5.3 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的实证分析第68-75页
        5.3.1 分析对象的选取原因第68-69页
        5.3.2 数据整理与结果呈现第69-74页
        5.3.3 评价结果分析第74-75页
第6章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第75-78页
    6.1 基于政府视角下的对策与建议第75-76页
    6.2 基于企业视角下的对策与建议第76-77页
    6.3 基于公众视角下的对策与建议第77-78页
总结和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第83-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铝/铜异种金属连接工艺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超窄间隙焊接工艺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