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研究--以呼和浩特地区三所高校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选题缘起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9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9页 |
1.3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3 创新点 | 第19页 |
1.4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第19-22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20页 |
1.4.2 实践价值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大学生诚信与诚信教育机制概述 | 第22-33页 |
2.1 诚信与诚信教育的内涵 | 第22-25页 |
2.1.1 诚信的涵义 | 第22-24页 |
2.1.2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涵义 | 第24-25页 |
2.1.3 诚信与思想政治教育 | 第25页 |
2.2 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内涵 | 第25-27页 |
2.2.1 机制的涵义 | 第25-26页 |
2.2.2 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涵义 | 第26-27页 |
2.3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2.3.1 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树立 | 第27页 |
2.3.2 大学生诚信情感的培育 | 第27-28页 |
2.3.3 大学生诚信意志的锤炼 | 第28页 |
2.3.4 大学生诚信行为的养成 | 第28-29页 |
2.4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29页 |
2.4.1 哲学基础 | 第29页 |
2.4.2 心理学基础 | 第29页 |
2.4.3 客观依据 | 第29页 |
2.5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29-33页 |
2.5.1 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 第29-30页 |
2.5.2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 第30页 |
2.5.3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 第30-31页 |
2.5.4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31页 |
2.5.5 大学生全面成长发展的需要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 第33-52页 |
3.1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问卷调查 | 第33-35页 |
3.1.1 调查状况说明 | 第33-34页 |
3.1.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3.2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 第35-43页 |
3.2.1 认知层面 | 第35-38页 |
3.2.2 行为层面 | 第38-43页 |
3.3 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3-52页 |
3.3.1 诚信教育体系建设不完善 | 第43-44页 |
3.3.2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3 高校教育的不足 | 第46-48页 |
3.3.4 家庭教育的薄弱 | 第48-50页 |
3.3.5 大学生自身素质存在的不足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路径探析 | 第52-60页 |
4.1 完善社会诚信教育机制 | 第52-54页 |
4.1.1 大力培养大学生诚信道德意识 | 第52-53页 |
4.1.2 完善法律法制规范机制 | 第53页 |
4.1.3 强化舆论引导机制 | 第53-54页 |
4.2 加强高校诚信教育机制建设 | 第54-57页 |
4.2.1 诚信教育理念重塑 | 第54-55页 |
4.2.2 加强校园诚信文化建设 | 第55页 |
4.2.3 诚信教育制度建设 | 第55-56页 |
4.2.4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 第56-57页 |
4.3 营造家庭诚信教育机制 | 第57-58页 |
4.3.1 树立正确的家庭诚信观 | 第57页 |
4.3.2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 第57-58页 |
4.4 健全大学生诚信教育评价机制 | 第58-60页 |
4.4.1 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 | 第58页 |
4.4.2 完善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 | 第58-59页 |
4.4.3 形成相关的诚信奖惩机制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9-70页 |
个人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