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原子核物理学、高能物理学论文--原子核物理学论文

通过轻带电粒子发射研究裂变反应中的对称能效应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9-20页
    1.1 背景介绍第9-11页
    1.2 非对称核物质状态方程第11-12页
    1.3 约束低密区Esym(ρ)的HIC方法第12-19页
        1.3.1 早期发射粒子的N/Z第13-15页
        1.3.2 同位旋扩散第15-16页
        1.3.3 RIB实验对Esym(ρ)的约束第16-17页
        1.3.4 类弹类靶的碎裂第17-18页
        1.3.5 HIC方法小结第18-19页
    1.4 总结第19-20页
第2章 Im QMD模型对裂变反应的计算第20-31页
    2.1 Im QMD模型的介绍第20-22页
    2.2 Im QMD模型对裂变反应的模拟第22-29页
        2.2.1 动力学裂变的介绍第23-25页
        2.2.2 模型模拟的碰撞产物分布第25-26页
        2.2.3 裂变特征的重现第26-29页
    2.3 裂变反应中带电粒子的同位旋效应第29-30页
    2.4 总结第30-31页
第3章 裂变反应的数据分析第31-55页
    3.1 探测器布局第31-34页
        3.1.1 几何位置第32页
        3.1.2 PPAC的空间覆盖角第32-33页
        3.1.3 望远镜的PID能力第33-34页
    3.2 裂变事件的重建第34-37页
        3.2.1 裂变平面,相对速度第34-35页
        3.2.2 质量不对称度η,激发余核的速度第35-36页
        3.2.3 裂变碎片的角关联第36-37页
    3.3 激发余核性质的分析第37-40页
    3.4 LCP发射角的同位旋相关性第40-41页
    3.5 数据的多源模型分析第41-51页
        3.5.1 多源模型介绍第41-42页
        3.5.2 多源模型拟合及误差分析的方法第42-45页
        3.5.3 对激发余核的速度分窗分析第45-48页
        3.5.4 对裂变碎片的质量不对称度η分窗分析第48-51页
    3.6 与Im QMD的计算结果对比第51-54页
        3.6.1 不同发射阶段LCP的同位旋效应第51-53页
        3.6.2 发射角度不同的LCP的同位旋效应第53-54页
    3.7 总结第54-55页
第4章 新裂变实验的准备工作第55-74页
    4.1 RIBLL1的中子屏蔽第55-62页
        4.1.1 中子源特征的模拟第56-58页
        4.1.2 屏蔽体的选择第58-62页
    4.2 探测器的结构及性能测试第62-70页
        4.2.1 PPAC的结构与测试第62-68页
        4.2.2 半导体望远镜的组装与测试第68-70页
    4.3 探测器的布局及电子学的搭建第70-73页
        4.3.1 探测器的布局第70-72页
        4.3.2 电子学的搭建第72-73页
    4.4 总结第73-74页
第5章 30Me V/u40Ar +197Au数据的初步分析第74-79页
    5.1 数据处理的程序框架第74-75页
    5.2 PPAC对裂变碎片的测量第75-77页
    5.3 半导体望远镜对LCP的测量第77-78页
    5.4 总结第78-79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7页
致谢第87-8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C型凝集素的分子克隆、蛋白重组和活性分析
下一篇: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对RP英语元音感知及感知与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