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28页 |
1 蓝藻及蓝藻水华 | 第12页 |
2 水华蓝藻的多样性及分类学 | 第12-13页 |
3 蓝藻形成优势种或爆发的因素 | 第13-22页 |
3.1 蓝藻自身生物特性 | 第14-16页 |
3.2 非生物环境 | 第16-18页 |
3.3 蓝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 第18-22页 |
4 全球气候变化与蓝藻扩散和入侵 | 第22-26页 |
4.1 气温 | 第22-23页 |
4.2 水文变化 | 第23-24页 |
4.3 二氧化碳 | 第24页 |
4.4 水体盐渍化 | 第24页 |
4.5 蓝藻入侵种 | 第24-26页 |
5 研究内容、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6页 |
5.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第一章 分类学特征和产毒特性研究 | 第28-41页 |
1 前言 | 第28-2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2.1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第29页 |
2.2 藻种分离 | 第29-30页 |
2.3 形态观察和测量 | 第30页 |
2.4 超微结构观察 | 第30-31页 |
2.5 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和分子系统分析 | 第31-32页 |
2.6 系统树的构建 | 第32页 |
3 结果 | 第32-39页 |
3.1 形态学特征 | 第32-35页 |
3.2 分子系统学分析 | 第35-36页 |
3.3 产毒特性测定 | 第36-39页 |
4 讨论 | 第39-40页 |
5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二章 卵孢金孢藻生活史和地理分布 | 第41-52页 |
1 前言 | 第41-4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2.1 野外采样及样品处理 | 第42页 |
2.2 卵孢金孢藻的室内培养实验 | 第42-43页 |
2.3 光合作用的测定 | 第43-44页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44页 |
2.5 地理分布分析 | 第44页 |
3 结果 | 第44-48页 |
3.1 水质理化特性 | 第44页 |
3.2 野外卵孢金孢藻及孢子动态 | 第44-47页 |
3.3 室内卵孢金孢藻的生长和光合活力 | 第47-48页 |
4 讨论 | 第48-51页 |
5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卵孢金孢藻与微囊藻的竞争关系 | 第52-66页 |
1 前言 | 第52-5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2.1 研究区域 | 第53页 |
2.2 现场的理化条件和浮游植物动态 | 第53页 |
2.3 菌株的分离 | 第53页 |
2.4 比生长速率 | 第53页 |
2.5 实验设计 | 第53-55页 |
2.6 数据分析 | 第55页 |
3 结果 | 第55-61页 |
3.1 东海池塘优势蓝藻动态变化 | 第55-56页 |
3.2 藻株的形态学 | 第56-57页 |
3.3 卵孢金孢藻和片状微囊藻的比生长速率 | 第57页 |
3.4 卵孢金孢藻和片状微囊藻之间相互作用 | 第57-59页 |
3.5 过滤液对藻类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59-61页 |
3.6 滤出液对ALP和SOD的影响 | 第61页 |
4 讨论 | 第61-63页 |
5 小结 | 第63-66页 |
第四章 营养盐添加对藻类群落的影响 | 第66-75页 |
1 前言 | 第6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6-68页 |
2.1 实验设计 | 第66-67页 |
2.2 理化条件和浮游植物测定 | 第67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67-68页 |
3 结果 | 第68-73页 |
3.1 环境参数的变化 | 第68页 |
3.2 添加N、P后藻类总生物量的变化 | 第68-69页 |
3.3 添加N、P后蓝藻和绿藻生物量的变化趋势 | 第69-70页 |
3.4 卵孢金孢藻的变化趋势 | 第70-71页 |
3.5 优势属种的特征及其相对增长率 | 第71-73页 |
4 讨论 | 第73-74页 |
5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浮游动物群落对卵孢金孢藻的指示响应 | 第75-88页 |
1 前言 | 第75-7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2.1 研究区域 | 第76页 |
2.2 调查与分析 | 第76页 |
2.3 统计分析 | 第76-77页 |
3 结果 | 第77-86页 |
3.1 环境参数的变化 | 第77-78页 |
3.2 浮游动物的动态变化 | 第78-82页 |
3.3 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群落关系 | 第82-84页 |
3.4 浮游动物对卵孢金孢藻的指示效应 | 第84-86页 |
4 讨论 | 第86-87页 |
5 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蟛蜞菊对卵孢金孢藻的化感作用研究 | 第88-101页 |
1 前言 | 第88-8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9-9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89页 |
2.2 卵孢金孢藻培养基 | 第89页 |
2.3 蟛蜞菊水提液的制备 | 第89-90页 |
2.4 试验方法及测定步骤 | 第90-92页 |
2.5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与拍摄 | 第92页 |
2.6 数据处理 | 第92页 |
3 结果 | 第92-99页 |
3.1 藻类生物量的变化 | 第92-93页 |
3.2 藻类光合作用荧光参数变化 | 第93-94页 |
3.3 半数致死浓度 | 第94-95页 |
3.4 四种光合色素的变化 | 第95-96页 |
3.5 不同处理组酶活力的变化 | 第96-97页 |
3.6 不同处理组细胞形态学变化 | 第97-99页 |
4 讨论 | 第99-100页 |
5 小结 | 第100-10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20页 |
附录 | 第120-124页 |
附录一 藻株CFWA01007的 16S rRNA基因序列 | 第120-121页 |
附录二 藻株CFWA01007的cyr产毒基因簇序列 | 第121-123页 |
附录三 水华照片和大桶实验现场照片 | 第123-124页 |
在学期间文章及获奖情况 | 第124-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