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清古鉴对清中期以后书法的影响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 一、西清古鉴与清中期以后书法研究概况 | 第7-8页 |
| (一)西清古鉴研究概况 | 第7页 |
| (二)对清代中期以后书法研究的概况 | 第7-8页 |
| 二、西清古鉴与清中期以后书法之间的关系 | 第8-9页 |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意义 | 第9-10页 |
| 第二章 西清古鉴的编撰及其铭文书法 | 第10-21页 |
| 一、西清古鉴的编撰及版本流传 | 第10-11页 |
| 二、西清古鉴所收录青铜器上的铭文 | 第11-18页 |
| 三、西清古鉴上铭文的书法意义 | 第18-21页 |
| 第三章 西清古鉴影响下的文人书法 | 第21-45页 |
| 一、清初碑学书法的萌芽 | 第21-22页 |
| 二、《西清古鉴》刊行后乾嘉时期擅写金文的金石学者 | 第22-32页 |
| (一)钱坫 | 第23-24页 |
| (二)黄易 | 第24-25页 |
| (三)孙星衍 | 第25-26页 |
| (四)阮元 | 第26-27页 |
| (五)张庭济 | 第27-28页 |
| (六)朱为弼 | 第28-29页 |
| (七)吴荣光 | 第29-30页 |
| (八)赵之琛 | 第30-31页 |
| (九)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三、《西清古鉴》刊行后同光时期擅写金文的金石学者 | 第32-45页 |
| (一)何绍基 | 第32-33页 |
| (二)杨沂孙 | 第33-34页 |
| (三)陈介祺 | 第34-35页 |
| (四)翁同和 | 第35-36页 |
| (五)吴大澂 | 第36-37页 |
| (六)吴昌硕 | 第37-39页 |
| (七)王懿荣 | 第39页 |
| (八)黄士陵 | 第39-40页 |
| (九)曾熙 | 第40-41页 |
| (十)黄宾虹 | 第41-42页 |
| (十一)罗振玉 | 第42-44页 |
| (十二)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西清古鉴对书法艺术产生的影响及其意义 | 第45-58页 |
| 一、宋代金石学兴起与书法艺术之间的关系 | 第45-47页 |
| 二、清中期以后与中期以前书法创作特点的区别 | 第47-48页 |
| 三、在西清古鉴的影响下书法艺术产生的变化 | 第48-57页 |
| (一)篆籀金石气 | 第48-50页 |
| (二)对空间布局的影响 | 第50-52页 |
| (三)对结字取势的影响 | 第52-55页 |
| (四)对笔法取法的影响 | 第55-57页 |
| 四、西清古鉴对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 第57-58页 |
| 结语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