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32页 |
第一节 文本是一种力量 | 第10-20页 |
一、从“文本”到“历史文本” | 第10-12页 |
二、“事、文、义”——《史记》《汉书》文本的力量 | 第12-14页 |
三、汉唐以来《史记》《汉书》传播的特点 | 第14-16页 |
四、朝鲜汉籍所涉《史记》《汉书》资料 | 第16-18页 |
五、“汉文化整体研究”与“多元一体”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学术回顾 | 第20-28页 |
一、《史记》《汉书》向朝鲜半岛的传播 | 第21页 |
二、《史记》《汉书》在朝鲜的刊刻、抄选 | 第21-23页 |
三、《史记》《汉书》对朝鲜半岛的影响 | 第23-24页 |
四、朝鲜文人的《史记》《汉书》评论 | 第24-27页 |
五、朝鲜文人的《史记》《汉书》注解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基本思路 | 第28-32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28-2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第一章《史记》《汉书》向朝鲜半岛的初传 | 第32-56页 |
第一节《史记》《汉书》传播条件的形成 | 第33-37页 |
一、《史记》《汉书》的空间传播 | 第34-36页 |
二、《史记》《汉书》文本的发展 | 第36-37页 |
第二节《史记》《汉书》向朝鲜半岛的初步传播 | 第37-45页 |
一、汉字、汉文化在朝鲜半岛的发展 | 第37-39页 |
二、《史记》《汉书》初传朝鲜半岛的时间探析 | 第39-45页 |
第三节《史记》《汉书》向域外传播的特点及方式 | 第45-53页 |
一、《史记》“不宜在诸侯王” | 第45-48页 |
二、唐代以后《史记》《汉书》向朝鲜半岛传播的途径 | 第48-53页 |
小结 | 第53-56页 |
第二章《史记》《汉书》在朝鲜半岛的刊印 | 第56-72页 |
第一节 从写本到刊本——高丽时代的《史记》《汉书》文本 | 第56-57页 |
第二节《史记》《汉书》在朝鲜时代的刊刻 | 第57-64页 |
一、朝鲜时代早期对《史记》《汉书》的重视 | 第58-60页 |
二、庚子字本《史记》与彭寅翁本的关系 | 第60-62页 |
三、庚子字本《汉书》与元大德九年本的关系 | 第62-64页 |
四、甲寅字本《史记》《汉书》 | 第64页 |
第三节《史记评林》《汉书评林》在朝鲜的流传 | 第64-70页 |
小结 | 第70-72页 |
第三章《史记》《汉书》在朝鲜时代的存在方式 | 第72-80页 |
第一节 朝鲜时代书目概况 | 第72-76页 |
一、朝鲜时代书目的特色 | 第72-75页 |
二、对朝鲜时代书目的评价 | 第75-76页 |
第二节 书目著录《史记》《汉书》的特点 | 第76-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第四章 朝鲜时代对《史记》《汉书》的接受 | 第80-170页 |
第一节 朝鲜时代之前《史记》《汉书》的受容情况 | 第80-93页 |
一、史汉典故与儒家思想 | 第80-82页 |
二、经史并重,古为今用 | 第82-84页 |
三、征诸人事,将施有政 | 第84-86页 |
四、文章当须慕班马 | 第86-88页 |
五、成一家之史 | 第88-90页 |
六、理学影响下的高丽文人史论 | 第90-93页 |
第二节 朝鲜时代接受《史记》《汉书》的表现 | 第93-130页 |
一、与性理之书相为体用 | 第94-103页 |
二、纪传体史书与正史观念 | 第103-112页 |
三、文当期于班马 | 第112-124页 |
四、重视两汉历史 | 第124-130页 |
第三节 史汉选本及其特点 | 第130-165页 |
一、产生原因探析 | 第131-145页 |
二、内容来源及特点 | 第145-153页 |
三、史汉选本之影响 | 第153-165页 |
小结 | 第165-170页 |
第五章 朝鲜文人的《史记》《汉书》评论及研究 | 第170-244页 |
第一节 朝鲜文人的《史记》《汉书》文章评论 | 第170-201页 |
一、取其文,不取其意 | 第171-183页 |
二、以义理批评《史记》《汉书》 | 第183-201页 |
第二节 朝鲜文人的史论散文与史论 | 第201-221页 |
一、史论散文的“理学化” | 第203-208页 |
二、文章与义理——阅读《史记》《汉书》的方式 | 第208-217页 |
三、李敏求的《读史随笔》 | 第217-221页 |
第三节 考证与注解 | 第221-241页 |
一、文理兼通与格物致知 | 第221-230页 |
二、阅读与注解 | 第230-237页 |
三、黄胤锡的《前汉书律历志解》 | 第237-240页 |
四、丁若镛的《班固艺文志论》 | 第240-241页 |
小结 | 第241-244页 |
余论朝鲜、日本、越南接受《史记》《汉书》的初步比较 | 第244-250页 |
参考文献 | 第250-278页 |
附录 | 第278-302页 |
表1 朝鲜时代书目著录《史记》《汉书》情况一览表 | 第278-290页 |
表2 奎章阁曝书目录 | 第290-291页 |
表3 朝鲜时代史汉选本书目 | 第291-297页 |
表4 韩国(朝鲜)历史年代表(三国至朝鲜时代) | 第297-302页 |
后记 | 第302-304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3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