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信息产业经济(总论)论文

重庆市智慧城市建设融资问题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引论第10-26页
    1.1 选题背景第10-14页
        1.1.1 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及全球发展第10页
        1.1.2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情况第10-12页
        1.1.3 重庆市智慧城市建设具体情况第12-13页
        1.1.4 资金短缺成为制约智慧城市建设的瓶颈第13-14页
    1.2 研究意义第14页
    1.3 文献综述第14-21页
        1.3.1 国外研究综述第14-16页
        1.3.2 国内研究综述第16-21页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第21-23页
        1.4.1 研究思路第21页
        1.4.2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3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4.4 技术路线第23页
    1.5 可能的新意与不足第23-26页
        1.5.1 可能的新意第23-24页
        1.5.2 不足之处第24-26页
2 智慧城市建设融资的理论与模式第26-42页
    2.1 智慧城市建设融资相关概念与理论第26-38页
        2.1.1 智慧城市理论第26-30页
        2.1.2 城市建设理论第30-33页
        2.1.3 融资相关理论第33-35页
        2.1.4 智慧城市建设融资的理论交叉问题第35-38页
    2.2 智慧城市建设融资的模式第38-42页
        2.2.1 相关概念及内涵第38-39页
        2.2.2 智慧城市建设及相应融资模式第39-42页
3 重庆市智慧城市建设融资现状分析第42-62页
    3.1 重庆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概况第42-43页
        3.1.1 重庆市概况第42页
        3.1.2 重庆市智慧城市建设现状第42-43页
    3.2 重庆市智慧城市建设融资环境分析第43-51页
        3.2.1 政策环境第43-45页
        3.2.2 经济环境第45-49页
        3.2.3 金融环境第49-51页
    3.3 重庆市智慧城市建设典型区域分析第51-62页
        3.3.1 南岸区第51-54页
        3.3.2 两江新区第54-56页
        3.3.3 江北区第56-58页
        3.3.4 永川区第58-62页
4 重庆市智慧城市建设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第62-78页
    4.1 在融资主体上,多元格局尚未形成第62-65页
        4.1.1 政府投资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第62-63页
        4.1.2 企业融资以国有资本投资为主第63-65页
        4.1.3 非公经济融资比重小而分散第65页
    4.2 在融资渠道上,缺乏创新手段第65-70页
        4.2.1 依赖政府财政投入力不从心第65-67页
        4.2.2 高度依赖土地出让及信贷融资第67-69页
        4.2.3 债券融资和外资融资仍在探索第69-70页
    4.3 在融资分布上,存在相对失衡第70-76页
        4.3.1 区域间分布相对失衡第70-74页
        4.3.2 产业间分布相对失衡第74-76页
    4.4 在融资回报上,周期与收益存在变数第76-78页
5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融资典型经验概述第78-84页
    5.1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融资典型经验概述第78-80页
        5.1.1 美国模式第78-79页
        5.1.2 日本模式第79-80页
        5.1.3 西欧模式第80页
    5.2 国内其他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融资典型经验概述第80-84页
        5.2.1 浙江模式第81页
        5.2.2 北京模式第81-82页
        5.2.3 无锡模式第82-84页
6 对重庆市智慧城市建设融资的建议第84-88页
    6.1 正确认识智慧城市是做好建设融资的前提条件第84页
    6.2 政府重在为智慧城市建设融资做好战略指引第84-85页
    6.3 资本市场是智慧城市建设融资的主战场第85-86页
    6.4 采取适宜的融资模式是建设融资成功的关键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OPCABG前后凝血功能及阿司匹林抵抗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LAM耐药乙肝患者进行LAM联合ADV治疗效果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