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合同法论文

继续性合同的终止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7-10页
    1.1 问题的缘起及研究的背景第7页
    1.2 已有研究成果和立法概述第7-8页
    1.3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第8页
    1.4 缺点不足和未来努力的方向第8-10页
第2章 继续性合同的特征及类型第10-14页
    2.1 继续性合同的概念及特征第10-13页
        2.1.1 给付时间的长短对总给付范围的决定性意义第10-11页
        2.1.2 继续性合同的无限延续性和不可损耗性第11-12页
        2.1.3 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信赖关系是继续性合同得以履行的关键因素第12-13页
    2.2 继续性合同的类型第13-14页
第3章 继续性合同关系的终止权第14-19页
    3.1 继续性合同终止的界定第14-16页
        3.1.1 继续性合同终止与一时性合同解除的区别第14-15页
        3.1.2 继续性合同终止与一时性合同解除的联系第15-16页
    3.2 继续性合同终止权的类型第16-19页
        3.2.1 非任意终止权第16-17页
        3.2.2 任意终止权第17-18页
        3.2.3 继续性合同终止权区分的意义第18-19页
第4章 继续性合同终止之法律效果第19-27页
    4.1 继续性合同终止的溯及力第19-21页
        4.1.1 固有继续性合同终止的溯及力第19-20页
        4.1.2 继续性供给合同终止的溯及力第20-21页
    4.2 继续性合同终止后的损害赔偿第21-24页
        4.2.1 行使非任意终止权前提下的损害赔偿第21-22页
        4.2.2 行使任意终止权前提下的损害赔偿第22页
        4.2.3 损害赔偿的范围第22-24页
    4.3 继续性合同终止后的其他补救措施第24-27页
        4.3.1 固有继续性合同终止后的补救措施第25页
        4.3.2 继续性供给合同终止后的补救措施第25-27页
第5章 合同终止制度在我国的构建第27-30页
    5.1 继续性合同终止制度的立法模式比较第27-28页
        5.1.1 大陆法系立法模式第27页
        5.1.2 英美法系立法模式第27-28页
    5.2 对我国继续性合同终止的借鉴意义第28-30页
        5.2.1 应尽快改变以一时性合同解除为主的一元立法模式第28页
        5.2.2 区别合同消灭后的法律效果第28-29页
        5.2.3 完善继续性合同的非任意终止和任意终止制度第29页
        5.2.4 明确预告终止的期限第29-30页
第6章 结论第30-31页
致谢第31-32页
参考文献第32-34页
作者简介第34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34页

论文共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无理由退货制度中退货运费承担主体研究
下一篇:SBA-16介孔氧化硅表面修饰邻近质子酸的协同催化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