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0页 |
1.1 问题的缘起及研究的背景 | 第7页 |
1.2 已有研究成果和立法概述 | 第7-8页 |
1.3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8页 |
1.4 缺点不足和未来努力的方向 | 第8-10页 |
第2章 继续性合同的特征及类型 | 第10-14页 |
2.1 继续性合同的概念及特征 | 第10-13页 |
2.1.1 给付时间的长短对总给付范围的决定性意义 | 第10-11页 |
2.1.2 继续性合同的无限延续性和不可损耗性 | 第11-12页 |
2.1.3 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信赖关系是继续性合同得以履行的关键因素 | 第12-13页 |
2.2 继续性合同的类型 | 第13-14页 |
第3章 继续性合同关系的终止权 | 第14-19页 |
3.1 继续性合同终止的界定 | 第14-16页 |
3.1.1 继续性合同终止与一时性合同解除的区别 | 第14-15页 |
3.1.2 继续性合同终止与一时性合同解除的联系 | 第15-16页 |
3.2 继续性合同终止权的类型 | 第16-19页 |
3.2.1 非任意终止权 | 第16-17页 |
3.2.2 任意终止权 | 第17-18页 |
3.2.3 继续性合同终止权区分的意义 | 第18-19页 |
第4章 继续性合同终止之法律效果 | 第19-27页 |
4.1 继续性合同终止的溯及力 | 第19-21页 |
4.1.1 固有继续性合同终止的溯及力 | 第19-20页 |
4.1.2 继续性供给合同终止的溯及力 | 第20-21页 |
4.2 继续性合同终止后的损害赔偿 | 第21-24页 |
4.2.1 行使非任意终止权前提下的损害赔偿 | 第21-22页 |
4.2.2 行使任意终止权前提下的损害赔偿 | 第22页 |
4.2.3 损害赔偿的范围 | 第22-24页 |
4.3 继续性合同终止后的其他补救措施 | 第24-27页 |
4.3.1 固有继续性合同终止后的补救措施 | 第25页 |
4.3.2 继续性供给合同终止后的补救措施 | 第25-27页 |
第5章 合同终止制度在我国的构建 | 第27-30页 |
5.1 继续性合同终止制度的立法模式比较 | 第27-28页 |
5.1.1 大陆法系立法模式 | 第27页 |
5.1.2 英美法系立法模式 | 第27-28页 |
5.2 对我国继续性合同终止的借鉴意义 | 第28-30页 |
5.2.1 应尽快改变以一时性合同解除为主的一元立法模式 | 第28页 |
5.2.2 区别合同消灭后的法律效果 | 第28-29页 |
5.2.3 完善继续性合同的非任意终止和任意终止制度 | 第29页 |
5.2.4 明确预告终止的期限 | 第29-3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0-31页 |
致谢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作者简介 | 第3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