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1章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的概述 | 第9-14页 |
1.1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概念 | 第9-10页 |
1.1.1 最低生活保障的含义 | 第9页 |
1.1.2 最低生活保障的特征 | 第9-10页 |
1.2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理论前提 | 第10-12页 |
1.2.1 宪法理论分析 | 第10-11页 |
1.2.2 经济法理论分析 | 第11-12页 |
1.3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 第12-14页 |
第2章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 第14-18页 |
2.1 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范围界定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2.1.1 保障对象具体范围不明确 | 第14页 |
2.1.2 保障对象资格审查不规范 | 第14页 |
2.2 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界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14-15页 |
2.2.1 地方财政困难,部分居民“应保未保” | 第14-15页 |
2.2.2 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低 | 第15页 |
2.3 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完善措施 | 第15-18页 |
2.3.1 保障对象范围的界定 | 第15-16页 |
2.3.2 合理确定消极条件 | 第16页 |
2.3.3 完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制度 | 第16-18页 |
第3章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 第18-24页 |
3.1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有关保障标准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3.1.1 制定保障标准的法律依据过于笼统 | 第18页 |
3.1.2 保障标准制定权的主体层次低 | 第18-19页 |
3.1.3 保障标准制定权的行使缺少法律规则 | 第19页 |
3.2 保障标准界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19-20页 |
3.2.1 欠缺公众参与 | 第19-20页 |
3.2.2 经济发展水平低 | 第20页 |
3.3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完善措施 | 第20-24页 |
3.3.1 对保障标准进行科学分类 | 第20-21页 |
3.3.2 明确保障标准的制定依据 | 第21-22页 |
3.3.3 统筹保障标准的计算方法 | 第22-24页 |
第4章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措与管理 | 第24-29页 |
4.1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保障资金筹措问题 | 第24-25页 |
4.1.1 筹集资金分担比例不明确 | 第24页 |
4.1.2 低保资金筹集渠道单一 | 第24-25页 |
4.2 保障资金界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5-26页 |
4.2.1 相关行政主体责任不明确 | 第25页 |
4.2.2 监管力度不够 | 第25-26页 |
4.3 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完善措施 | 第26-29页 |
4.3.1 合理分担筹资比例 | 第26页 |
4.3.2 多渠道筹集资金 | 第26-28页 |
4.3.3 加强保障资金的监管力度 | 第28-29页 |
第5章 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 | 第29-35页 |
5.1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的立法 | 第29-31页 |
5.1.1 最低生活保障法律体系的立法模式 | 第29页 |
5.1.2 修订现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 第29-30页 |
5.1.3 推动《社会救助法》的出台 | 第30-31页 |
5.1.4 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 | 第31页 |
5.2 加强相关行政部门的监管力度 | 第31-33页 |
5.2.1 严格审批制度,做好身份识别 | 第31-32页 |
5.2.2 执法部门基层工作的细化、量化和规范化 | 第32-33页 |
5.3 明确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 第33-35页 |
5.3.1 行政机关的法律责任 | 第33页 |
5.3.2 申请人和保障对象的法律责任 | 第33-34页 |
5.3.3 其他主体的法律责任 | 第34-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38-39页 |
后记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