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舱内人机系统研究 | 第13-15页 |
1.2.1 人机工程学 | 第13-14页 |
1.2.2 舱内人机工程学现有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2.3 舱内人机设计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1.3 混合感性工学及其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3.1 混合感性工学 | 第15-16页 |
1.3.2 混合感性工学现有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其他类别感性工学现有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4 混合感性工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20页 |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第20-24页 |
2 舱内设计与评价的难点和求解思路 | 第24-40页 |
2.1 飞行员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分析 | 第24-25页 |
2.2 舱内设计与评价的难点 | 第25-27页 |
2.2.1 舱内设计的相关难点 | 第26-27页 |
2.2.2 舱内评价的相关难点 | 第27页 |
2.3 求解思路 | 第27-38页 |
2.3.1 解决舱内设计难点的总体思路 | 第28-30页 |
2.3.2 混合感性工学模型解决舱内人机设计难点的思路 | 第30-33页 |
2.3.3 人机工程学模型解决舱内人机设计难点的思路 | 第33页 |
2.3.4 解决舱内评价难点的思路 | 第33-37页 |
2.3.5 技术路线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3 舱内混合感性工学和人机工程学模型的构建 | 第40-68页 |
3.1 舱内正向式感性工学模型的构建 | 第40-53页 |
3.1.1 舱内感性设计样本库的构建 | 第40-42页 |
3.1.2 意象尺度法 | 第42-44页 |
3.1.3 设计元素分析 | 第44-48页 |
3.1.4 感性意象与设计元素间的映射模型 | 第48-53页 |
3.2 舱内逆向式感性工学模型的构建 | 第53-55页 |
3.2.1 设计元素与感性意象的映射模型 | 第54页 |
3.2.2 Delphi专家咨询法 | 第54-55页 |
3.3 舱内人机工程学模型的构建 | 第55-66页 |
3.3.1 驾驶姿势的人机模型 | 第55-62页 |
3.3.2 人机约束模型 | 第62-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4 基于混合感性工学的舱内人机设计 | 第68-106页 |
4.1 舱内设计的前期工作 | 第68-73页 |
4.1.1 飞机驾驶舱舱内设计的特点 | 第68-69页 |
4.1.2 专家调查组和样本资料库的建立 | 第69-72页 |
4.1.3 舱内设计对象的分类 | 第72-73页 |
4.2 混合感性工学模型驱动的人机布局优化设计 | 第73-84页 |
4.2.1 布局意象尺度 | 第73-75页 |
4.2.2 布局离散式属性的感性意象预测 | 第75-76页 |
4.2.3 感性意象与布局连续式属性的映射模型 | 第76-79页 |
4.2.4 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构建 | 第79-80页 |
4.2.5 改进粒子群人机布局优化 | 第80-82页 |
4.2.6 验证 | 第82-84页 |
4.3 混合感性工学模型驱动的人机造型设计 | 第84-98页 |
4.3.1 造型意象尺度 | 第85-86页 |
4.3.2 造型离散式属性的感性意象预测 | 第86-90页 |
4.3.3 感性意象与造型连续式属性间的映射模型 | 第90-97页 |
4.3.4 造型设计元素生成设计草案 | 第97页 |
4.3.5 验证 | 第97-98页 |
4.4 混合感性工学模型驱动的人机色彩设计 | 第98-105页 |
4.4.1 色彩意象尺度 | 第100-101页 |
4.4.2 感性意象与舱内色彩的映射模型 | 第101-103页 |
4.4.3 色彩意象生成设计草案 | 第103-104页 |
4.4.4 验证 | 第104-10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5 基于感性工学的舱内人机评价研究 | 第106-148页 |
5.1 心理和认知评价 | 第106-120页 |
5.1.1 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7-108页 |
5.1.2 实验设计 | 第108-111页 |
5.1.3 数据处理原理 | 第111-116页 |
5.1.4 数据处理结果 | 第116-120页 |
5.2 人机虚拟评价 | 第120-132页 |
5.2.1 Delphi排序改进AHP-Fuzzy的虚拟评价模型原理 | 第121页 |
5.2.2 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121-124页 |
5.2.3 指标隶属函数的建立 | 第124-126页 |
5.2.4 模糊评价 | 第126页 |
5.2.5 案例分析 | 第126-132页 |
5.3 坐姿舒适度评价 | 第132-140页 |
5.3.1 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2页 |
5.3.2 实验设计 | 第132-135页 |
5.3.3 数据处理原理 | 第135-136页 |
5.3.4 数据处理结果 | 第136-140页 |
5.4 综合评价与验证 | 第140-146页 |
5.4.1 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140-141页 |
5.4.2 多属性决策法原理 | 第141-143页 |
5.4.3 案例分析 | 第143-144页 |
5.4.4 案例验证 | 第144-14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48-152页 |
6.1 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 | 第148-149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49-150页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50-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2页 |
附录A:构建混合感性工学模型的部分代码 | 第162-165页 |
附录B:布局优化设计自适应权重粒子群部分代码 | 第165-168页 |
致谢 | 第168-17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170-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