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注释表 | 第12-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室内WLAN定位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众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协作定位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9-21页 |
第2章 室内WLAN定位系统基本原理 | 第21-34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室内WLAN定位方法 | 第21-26页 |
2.2.1 到达时间定位法 | 第21-22页 |
2.2.2 到达时间差定位法 | 第22-23页 |
2.2.3 到达角度定位法 | 第23-24页 |
2.2.4 传播模型定位法 | 第24-25页 |
2.2.5 位置指纹定位法 | 第25-26页 |
2.3 Radio Map建立方法 | 第26-27页 |
2.4 Radio Map预处理方法 | 第27-30页 |
2.4.1 Radio Map生成 | 第27页 |
2.4.2 Radio Map预处理 | 第27-30页 |
2.5 搜索匹配定位算法 | 第30-33页 |
2.5.1 确定性定位算法 | 第30-32页 |
2.5.2 概率性定位算法 | 第32-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基于虚拟AP的室内WLAN指纹数据库构建 | 第34-43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基于线性回归的虚拟AP定位 | 第34-39页 |
3.2.1 WLAN信道衰落统计特性 | 第34-35页 |
3.2.2 对数距离衰减模型 | 第35-36页 |
3.2.3 线性回归模型 | 第36-37页 |
3.2.4 虚拟AP定位 | 第37-39页 |
3.3 多方向信号传播模型的混合Radio Map构建 | 第39-42页 |
3.3.1 多方向信号传播模型构建 | 第39-40页 |
3.3.2 基于虚拟AP的多方向Radio Map构建 | 第40页 |
3.3.3 多方向混合Radio Map构建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室内WLAN众包协作定位算法 | 第43-57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工作原理 | 第43-44页 |
4.3 离线阶段 | 第44-47页 |
4.3.1 RSS编码 | 第45-46页 |
4.3.2 基于Tanimoto相似度的仿射传播聚类 | 第46-47页 |
4.4 在线阶段 | 第47-56页 |
4.4.1 众包定位 | 第47-48页 |
4.4.2 航向角解算 | 第48-51页 |
4.4.3 众包协作模型构建 | 第51-53页 |
4.4.4 基于角度射线投影的众包协作定位 | 第53-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实验结果与算法性能 | 第57-75页 |
5.1 引言 | 第57页 |
5.2 实验环境 | 第57-60页 |
5.2.1 测试环境 | 第57-58页 |
5.2.2 实验数据 | 第58-59页 |
5.2.3 性能衡量 | 第59-60页 |
5.3 多方向混合Radio Map性能分析 | 第60-64页 |
5.3.1 虚拟AP定位性能分析 | 第60-61页 |
5.3.2 多方向混合Radio Map性能分析 | 第61-64页 |
5.4 基于Tanimoto相似度的仿射传播聚类性能分析 | 第64-68页 |
5.4.1 聚类参数讨论 | 第64-65页 |
5.4.2 环境参数讨论 | 第65-68页 |
5.5 基于角度射线投影的众包协作定位性能分析 | 第68-74页 |
5.5.1 模型参数讨论 | 第68-71页 |
5.5.2 定位性能分析 | 第71-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75-76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