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地球化学论文--区域地球化学、景观地球化学论文

三峡地区南沱组与陡山沱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0页
    1.1 研究背景第12-25页
        1.1.1. 新元古代冰期事件第13-14页
        1.1.2. 扬子陆块区域地层第14-18页
        1.1.3. 黑色页岩第18-22页
        1.1.4. 陡山沱期生物群与碳同位素变化第22-25页
    1.2 选题依据第25-28页
    1.3 研究内容第28-29页
    1.4 工作量小结第29-30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30-36页
第三章 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第36-40页
    3.1 粉末样品制备第36页
    3.2 前期分离纯化第36页
    3.3 全岩主量元素分析第36-37页
    3.4 微量元素分析第37-38页
    3.5 Sr-Nd-Pb同位素分析第38-39页
    3.6 锆石U-Pb定年第39-40页
第四章 南沱组物源特征第40-58页
    4.1 引言第40-41页
    4.2 样品特征第41-44页
    4.3 锆石U-Pb年代学结果第44-47页
    4.4 全岩微量元素组成第47-48页
    4.5 Sr-Nd-Pb同位素组成第48-50页
    4.6 南沱组的沉积时代第50-51页
    4.7 南沱组冰碛岩的物质组成和源区特征第51-56页
    4.8 构造意义第56-57页
    4.9 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陡山沱组沉积序列第58-80页
    5.1 引言第58-61页
    5.2 陡山沱组第一段第61-62页
        5.2.1. 碳酸盐岩分离前的全岩样品第61页
        5.2.2. 纯碳酸盐组分第61页
        5.2.3. 残渣组分第61-62页
    5.3 陡山沱组第二段第62页
    5.4 陡山沱组第三段第62页
    5.5 陡山沱组第四段第62-64页
        5.5.1. Sr-Nd-Pb同位素第62-63页
        5.5.2. 主量元素第63页
        5.5.3. 微量元素第63-64页
    5.6 微量元素对沉积环境的限定第64-67页
        5.6.1. 非碳酸盐组分的影响第64-66页
        5.6.2. 成岩作用的影响第66-67页
    5.7 帽碳酸盐岩的微量元素特征第67-73页
    5.8 地球化学特征对沉积物源的限定第73-77页
    5.9 陡山沱组对古环境和古气候的指示意义第77-79页
    5.10 小结第79-80页
第六章 结论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104页
附录第104-144页
致谢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D-T中子与贫化铀作用的瞬发γ谱研究
下一篇:具有高光生电荷分离能力的氧化物基光催化材料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