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言 | 第7-15页 |
第一章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廉政教育的背景 | 第15-27页 |
第一节 党在边区的局部执政状况 | 第15-17页 |
一、陕甘宁边区政权的建立 | 第15-16页 |
二、“三三制”的建立与边区政权的完善 | 第16-17页 |
第二节 边区政权的内部考验 | 第17-22页 |
一、艰苦的自然条件 | 第17-18页 |
二、紧张的财政状况 | 第18-19页 |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成分的复杂 | 第19-20页 |
四、艰苦的条件造成部分党员干部信念的缺失 | 第20-22页 |
第三节 边区政权的外部风险 | 第22-27页 |
一、匪患的侵扰 | 第22-23页 |
二、日军的封锁包围 | 第23-24页 |
三、国民党的反共摩擦 | 第24-25页 |
四、国民党对共产党及其干部的拉拢、引诱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廉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 第27-44页 |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廉政教育的主要内容 | 第27-36页 |
一、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教育 | 第27-28页 |
二、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 | 第28-30页 |
三、民主作风教育 | 第30-31页 |
四、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教育 | 第31-34页 |
五、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教育 | 第34-36页 |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廉政教育的主要方式 | 第36-44页 |
一、整风式教育 | 第36-37页 |
二、警示教育 | 第37-39页 |
三、在职干部的日常教育 | 第39-40页 |
四、干部学校教育 | 第40-41页 |
五、宣传教育 | 第41-44页 |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廉政教育的特点及实践效果 | 第44-56页 |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廉政教育的特点 | 第44-50页 |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44-46页 |
二、预防与惩治相结合 | 第46-48页 |
三、典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 第48-49页 |
四、领导示范与民主监督相结合 | 第49-50页 |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廉政教育的实践效果 | 第50-56页 |
一、党风端正,树立了党员干部廉洁奉公的形象 | 第51-52页 |
二、政治清明,推动了抗战的发展与胜利 | 第52-53页 |
三、社会风气良好,维护了边区的稳定与团结 | 第53-56页 |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廉政教育的现实启示 | 第56-71页 |
第一节 发挥干部的示范作用,是廉政教育成功的关键 | 第56-60页 |
一、干部主动学习,增强廉政教育的引导性 | 第56-58页 |
二、干部以身作则,发挥廉洁示范作用 | 第58-60页 |
第二节 坚持正确的方针和政策,是廉政教育成功的重要途径 | 第60-63页 |
一、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提高其廉政意识 | 第60-62页 |
二、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廉政教育的效果 | 第62-63页 |
第三节 践行延安精神,是廉政教育成功的精神支撑 | 第63-67页 |
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显著特征 | 第63-65页 |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核心 | 第65-67页 |
第四节 加强群众监督,是廉政教育成功的动力来源 | 第67-71页 |
一、强化宣传,提高群众的监督意识 | 第67-68页 |
二、畅通渠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 第68-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后记 | 第76-77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