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3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2-23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1.3 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第24-33页 |
1.3.1 采煤沉陷对环境的影响研究 | 第24-25页 |
1.3.2 采煤沉陷区的修复治理研究 | 第25-27页 |
1.3.3 采煤沉陷区水循环模拟研究 | 第27-32页 |
1.3.4 存在问题 | 第32-33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3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35-3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8-8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38-65页 |
2.1.1 淮河流域概况 | 第38-40页 |
2.1.2 淮南矿区概况 | 第40-41页 |
2.1.3 研究区范围 | 第41-44页 |
2.1.4 气候水文 | 第44-49页 |
2.1.5 水系分布 | 第49-52页 |
2.1.6 土地利用与土壤 | 第52-55页 |
2.1.7 水文地质 | 第55-60页 |
2.1.8 社会经济 | 第60页 |
2.1.9 农业种植 | 第60-62页 |
2.1.10 供用水与退水 | 第62-65页 |
2.2 淮南采煤沉陷现状与预测 | 第65-78页 |
2.2.1 矿区地理分布 | 第65页 |
2.2.2 采煤沉陷预测 | 第65-66页 |
2.2.3 2010水平年沉陷状况 | 第66-72页 |
2.2.4 2030水平年沉陷状况 | 第72-7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三章 分布式“河道-沉陷区-地下水”耦合模型原理 | 第80-108页 |
3.1 MODCYCLE模型概述 | 第81-83页 |
3.2 MODCYCLE的主要模拟原理 | 第83-90页 |
3.2.1 基础模拟单元水循环 | 第83-87页 |
3.2.2 地下水循环 | 第87页 |
3.2.3 河道水循环 | 第87-88页 |
3.2.4 植物生长模拟 | 第88-89页 |
3.2.5 人类活动过程模拟 | 第89-90页 |
3.3 “河道-沉陷区-地下水”模拟模块原理 | 第90-106页 |
3.3.1 平原湖泊自然特征 | 第91页 |
3.3.2 平原湖泊积水区水量平衡组成 | 第91-95页 |
3.3.3 平原湖泊积水区补给项计算原理 | 第95-99页 |
3.3.4 平原湖泊积水区排泄项计算原理 | 第99-104页 |
3.3.5 平原湖泊未积水区降水入渗与潜水蒸发 | 第104-105页 |
3.3.6 平原湖泊水位和积水面积计算 | 第105页 |
3.3.7 显式/隐式计算和收敛条件 | 第105-106页 |
3.3.8 “河道-沉陷区-地下水”模拟模块计算框架 | 第10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四章 淮南采煤沉陷区水循环模型构建及检验 | 第108-126页 |
4.1 模型构建 | 第108-119页 |
4.1.1 模型率定验证期 | 第108-109页 |
4.1.2 主要空间数据及处理 | 第109-113页 |
4.1.3 主要水循环驱动因素 | 第113-119页 |
4.2 模型检验 | 第119-125页 |
4.2.1 水循环模拟观测数据检验 | 第120-122页 |
4.2.2 水循环模拟收支平衡检验 | 第122-124页 |
4.2.3 宏观水文特征参数检验 | 第124-12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五章 沉陷区水资源转化及积水机理分析 | 第126-142页 |
5.1 沉陷区水资源形成转化模拟评估 | 第126-129页 |
5.1.1 沉陷区水循环补给/排泄组成 | 第126-128页 |
5.1.2 沉陷区水资源量评价 | 第128-129页 |
5.2 代表性沉陷区积水机理模拟分析 | 第129-139页 |
5.2.1 沉陷区水循环通量模拟及水平衡分析 | 第130-133页 |
5.2.2 沉陷区地下水补给/湖泊渗漏规律分析 | 第133-135页 |
5.2.3 浅地下水埋深沉陷区积水机理辨析 | 第135-13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39-142页 |
第六章 采煤沉陷区蓄洪除涝作用评价 | 第142-182页 |
6.1 内涝与外洪遭遇情况分析 | 第143-145页 |
6.2 典型洪水年份降水特征分析 | 第145-147页 |
6.3 2010年沉陷情景下典型洪水蓄洪除涝效果评估 | 第147-160页 |
6.3.1 典型洪水汛期来水过程模拟评估 | 第147-153页 |
6.3.2 典型洪水汛期“关门淹”除涝作用模拟评估 | 第153-159页 |
6.3.3 典型洪水蓄洪潜力评估 | 第159-160页 |
6.4 2030年沉陷情景下典型洪水蓄洪除涝效果评估 | 第160-179页 |
6.4.1 典型洪水汛期来水过程模拟评估 | 第160-166页 |
6.4.2 典型洪水汛期“关门淹”除涝作用模拟评估 | 第166-172页 |
6.4.3 典型洪水汛期“关门淹”水位消落效果评估 | 第172-176页 |
6.4.4 典型洪水蓄洪潜力评估 | 第176-179页 |
6.5 蓄洪除涝拦蓄工程设想 | 第179-18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80-18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82-18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82-184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84-185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85-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94-19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95-196页 |
致谢 | 第196-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