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言 | 第9-16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理论意义 | 第9页 |
2.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4-15页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研究方法 | 第15页 |
2.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一、微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概述 | 第16-22页 |
(一)微文化相关概述 | 第16-20页 |
1.微文化的内涵 | 第16-17页 |
2.微文化产生的背景 | 第17-19页 |
3.微文化的特征 | 第19-20页 |
(二)大学生价值观相关概述 | 第20-22页 |
1.大学生价值观的内涵 | 第20-21页 |
2.微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 第21-22页 |
二、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 第22-36页 |
(一)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情况的调查 | 第22-23页 |
1.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调查问卷设计及过程 | 第22页 |
2.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调查的数据概况 | 第22-23页 |
(二)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 第23-26页 |
1.微文化使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得到创新 | 第23-24页 |
2.微文化中广泛的信息丰富了大学生的价值观 | 第24页 |
3.微文化中的意见领袖正确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 第24-25页 |
4.微文化为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了平台 | 第25-26页 |
(三)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 第26-28页 |
1.微文化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 第26页 |
2.微文化加剧了大学生价值观选择冲突 | 第26-27页 |
3.微文化意见领袖误导大学生价值观健康发展 | 第27页 |
4.微文化干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 第27-28页 |
(四)微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消极影响的原因 | 第28-36页 |
1.微文化自身特性复杂 | 第28-29页 |
2.大学生自身修养、自律能力不足 | 第29-31页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微文化相对脱节 | 第31-34页 |
4.社会对微文化监管机制不健全 | 第34-35页 |
5.家庭微文化环境缺失 | 第35-36页 |
三、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途径 | 第36-45页 |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 | 第37-38页 |
1.微文化要作为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载体 | 第37页 |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微文化领域的话语权 | 第37-38页 |
(二)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 提升大学生价值观 | 第38-39页 |
1.大学生要培养自身积极健康的微文化心理 | 第38页 |
2.大学生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约束自身微文化行为 | 第38-39页 |
(三)高校改善校园条件 完善大学生价值观 | 第39-42页 |
1.加强高校校园微文化建设 | 第39页 |
2.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第39-41页 |
3.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41页 |
4.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多样性 | 第41-42页 |
5.提升高校教师的微文化素养 | 第42页 |
(四)社会履行自身责任 净化大学生价值观 | 第42-44页 |
1.加强对微文化的监管 | 第42-43页 |
2.完善、强化微文化相关法律规范 | 第43页 |
3.政府要通过微文化为大学生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 第43-44页 |
(五)家庭创造有利环境 改善大学生价值观 | 第44-45页 |
1.家长要丰富自身微文化知识 | 第44页 |
2.家庭要为孩子创造积极健康的微文化环境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