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夏季城市主干道林带对空气颗粒物扩散的影响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第16-23页
        1.2.1 城市道路污染物的来源和组成第16页
        1.2.2 道路交通污染物与人体健康第16-17页
        1.2.3 道路交通污染物扩散规律第17-18页
        1.2.4 植被与交通污染物扩散第18-19页
        1.2.5 颗粒物的时空变化特征第19-21页
        1.2.6 植物的滞尘功能第21-22页
        1.2.7 目前存在问题第22-23页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第23-24页
        1.3.1 研究目标第23页
        1.3.2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4 研究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二章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第25-28页
    2.1 研究地概况第25-27页
    2.2 研究方法第27-28页
        2.2.1 观测时间安排第27页
        2.2.2 具体指标的测定方法第27页
        2.2.3 数据统计处理方法第27-28页
第三章 城市主干道路林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的时间变化第28-40页
    3.1 城市主干道路内空气颗粒物日变化差异第28-34页
        3.1.1 TSP浓度日变化第28-30页
        3.1.2 PM10浓度日变化第30-31页
        3.1.3 PM2.5 浓度日变化第31-33页
        3.1.4 PM1.0 浓度日变化第33-34页
    3.2 城市主干道路林带内小粒径颗粒物所占比例日变化第34-39页
        3.2.1 PM10/TSP第34-35页
        3.2.2 PM2.5/PM10第35-37页
        3.2.3 PM1.0/PM2.5第37-39页
    3.3 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城市主干道林带内空气颗粒物浓度空间变化第40-67页
    4.1 不同粒径空气颗粒物的水平变化第40-53页
        4.1.1 TSP浓度水平变化第41-45页
        4.1.2 PM10浓度水平变化第45-47页
        4.1.3 PM2.5 浓度水平变化第47-51页
        4.1.4 PM1.0 浓度水平变化第51-53页
    4.2 不同粒径空气颗粒物的垂直变化第53-59页
        4.2.1 TSP浓度垂直变化第53-55页
        4.2.2 PM10浓度垂直变化第55-57页
        4.2.3 PM2.5 浓度垂直变化第57-58页
        4.2.4 PM1.0 浓度垂直变化第58-59页
    4.3 小粒径颗粒物所占比例的水平梯度第59-66页
        4.3.1 PM10/TSP第59-62页
        4.3.2 PM2.5/PM10第62-64页
        4.3.3 PM1.0/PM2.5第64-66页
    4.4 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不同因子对道路空气颗粒物变化的影响第67-71页
    5.1 植物配置模式对空气颗粒物影响第67-69页
        5.1.1 中央隔离带不同植物配置模式下空气颗粒物的比较第67-68页
        5.1.2 道旁林内不同配置模式下颗粒物的比较第68-69页
    5.2 环境因子与四种空气颗粒物的相关性分析第69页
    5.3 小结第69-71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71-74页
    6.1 结论第71-72页
    6.2 讨论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血压患者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和管理现状分析--基于电子档案数据的初步分析
下一篇:甲状腺球蛋白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监测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