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1.4 本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农家乐概念及与新农村建设关系 | 第16-21页 |
| 2.1 农家乐概念、特点及类型 | 第16-17页 |
| 2.2 农家乐发展的要素 | 第17-18页 |
| 2.2.1 社会环境要素 | 第17页 |
| 2.2.2 交通要素 | 第17页 |
| 2.2.3 区域要素 | 第17-18页 |
| 2.2.4 旅游资源要素 | 第18页 |
| 2.3 国内典型农家乐类型 | 第18页 |
| 2.4 农家乐与新农村建设 | 第18-21页 |
| 2.4.1 新农村建设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 2.4.2 两者相互作用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秦皇岛市青龙县农家乐旅游发展分析 | 第21-26页 |
| 3.1 青龙县发展现状概述 | 第21-24页 |
| 3.1.1 形成历史 | 第21页 |
| 3.1.2 环境现状 | 第21-22页 |
| 3.1.3 资源情况 | 第22页 |
| 3.1.4 交通情况 | 第22-23页 |
| 3.1.5 青龙县新农村建设情况 | 第23-24页 |
| 3.2 青龙县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 第24-26页 |
| 3.2.1 通过设立农家乐示范村,带支相关产业发展壮大 | 第24-25页 |
| 3.2.2 通过政府不断鼓励和支持,使农户积极性得到提升 | 第25页 |
| 3.2.3 农民不断学习新理念,进行农户改造,提升农乐档次 | 第25页 |
| 3.2.4 对有特色农家线路进行重点开发 | 第25-26页 |
| 第四章 关于青龙县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实证研究 | 第26-45页 |
| 4.1 数据来源 | 第26页 |
| 4.2 调查统计 | 第26-33页 |
| 4.2.1 农家乐经营者调查情况 | 第26-29页 |
| 4.2.2 参与住客调查结果 | 第29-33页 |
| 4.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3-41页 |
| 4.3.1 青龙县农家乐旅游动机 | 第33-35页 |
| 4.3.2 青龙县农家乐独特吸引点 | 第35-36页 |
| 4.3.3 青龙县农家乐偏好类型 | 第36-37页 |
| 4.3.4 青龙县农家乐是否符合旅游胜地 | 第37-38页 |
| 4.3.5 青龙县农家乐营销手段偏好 | 第38-40页 |
| 4.3.6 青龙县农家乐经营困境 | 第40-41页 |
| 4.4 项目调查研究 | 第41-45页 |
| 4.4.1 服务条件调查 | 第41-42页 |
| 4.4.2 资源类型调查 | 第42-45页 |
| 第五章 促进青龙县农家乐旅游发展的措施 | 第45-49页 |
| 5.1 青龙县农家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5-46页 |
| 5.1.1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健全 | 第45页 |
| 5.1.2 欠缺优秀特色的农家乐品牌 | 第45页 |
| 5.1.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第45-46页 |
| 5.1.4 经营管理人才欠缺 | 第46页 |
| 5.2 青龙县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第46-49页 |
| 5.2.1 完善管理制度加强与游客之间的沟通 | 第46页 |
| 5.2.2 打造优秀乡野特色农家乐旅游产品 | 第46-47页 |
| 5.2.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第47-48页 |
| 5.2.4 提升经营者整体素养与管理水平 | 第48-49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49-51页 |
| 6.1 本文结论及创新点 | 第49-50页 |
| 6.1.1 本文结论 | 第49页 |
| 6.1.2 本文创新点 | 第49-50页 |
| 6.2 本文不足及未来展望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附录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