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7页 |
2.1 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原因的研究 | 第14-15页 |
2.2 影子银行与金融稳定的研究 | 第15-17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3 影子银行存在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3.1 金融中介理论 | 第17-18页 |
3.2 二元金融结构理论 | 第18页 |
3.3 监管套利理论 | 第18-19页 |
4 中国影子银行现状分析 | 第19-31页 |
4.1 影子银行的内涵 | 第19-20页 |
4.2 影子银行产生的背景 | 第20-21页 |
4.3 影子银行规模 | 第21-25页 |
4.3.1 社会融资规模及结构视角下中国影子银行规模 | 第21-22页 |
4.3.2 金融机构视角下中国影子银行规模 | 第22-23页 |
4.3.3 中国商业银行内部影子银行规模 | 第23-25页 |
4.4 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 | 第25-28页 |
4.4.1 银行借贷与非银行借贷的联系 | 第25-26页 |
4.4.2 商业银行贷款投向 | 第26-28页 |
4.5 影子银行的业务模式 | 第28-29页 |
4.6 中国影子银行的特殊性 | 第29-31页 |
4.6.1 中国的影子银行是由商业银行主导 | 第29-31页 |
5 模型 | 第31-49页 |
5.1 商业银行 | 第33-36页 |
5.2 影子银行 | 第36-37页 |
5.3 家庭 | 第37-38页 |
5.4 中间产品生产商 | 第38页 |
5.5 资本生产商 | 第38-39页 |
5.6 市场出清 | 第39-41页 |
5.7 校准 | 第41-44页 |
5.8 分析 | 第44-49页 |
6 结论和启示 | 第49-51页 |
6.1 完善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避免监管真空 | 第49-50页 |
6.2 提高商业银行监管标准 | 第50页 |
6.3 加强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