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MW直接空冷机组经济运行在线监测与指导系统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火电机组节能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空冷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火电机组经济运行在线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机组运行能耗在线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14-25页 |
2.1 锅炉热损失和热效率计算模型 | 第14-17页 |
2.1.1 锅炉热损失计算 | 第15-17页 |
2.1.2 锅炉热效率 | 第17页 |
2.2 机组及全厂热经济性指标计算模型 | 第17-20页 |
2.2.1 机组质量平衡方程 | 第17-18页 |
2.2.2 机组热力系统汽水分布状态方程 | 第18-19页 |
2.2.3 汽轮机功率方程 | 第19页 |
2.2.4 工质循环吸热量方程 | 第19页 |
2.2.5 主要热经济性指标计算模型 | 第19-20页 |
2.3 辅机热经济性指标计算模型 | 第20-21页 |
2.3.1 炉侧辅机设备耗电率 | 第20页 |
2.3.2 机侧辅机设备耗电率 | 第20-21页 |
2.3.3 辅机设备的耗电量计算 | 第21页 |
2.4 运行耗差的计算模型 | 第21-24页 |
2.4.1 发电标准煤耗绝对变化量的计算模型 | 第21-22页 |
2.4.2 主蒸汽压力运行耗差计算模型 | 第22页 |
2.4.3 主/再热蒸汽温度运行耗差计算模型 | 第22页 |
2.4.4 氧量运行耗差计算模型 | 第22页 |
2.4.5 飞灰含碳量运行耗差计算模型 | 第22页 |
2.4.6 排烟温度运行耗差计算模型 | 第22-23页 |
2.4.7 过/再热器减温水运行耗差计算模型 | 第23页 |
2.4.8 抽汽压损的耗差计算模型 | 第23-24页 |
2.4.9 辅机运行耗差计算模型 | 第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直接空冷机组冷端系统的运行性能分析 | 第25-32页 |
3.1 冷端系统的组成及其运行特点 | 第25-27页 |
3.2 汽轮机排汽压力的计算方法 | 第27-29页 |
3.2.1 空冷凝汽器的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 | 第27-29页 |
3.2.2 直接空冷机组排汽压力的计算 | 第29页 |
3.3 排汽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3.3.1 汽轮机低压缸的排汽流量 | 第29-30页 |
3.3.2 冷却空气入口温度 | 第30页 |
3.3.3 迎面风速 | 第30页 |
3.3.4 管外壁清洁系数 | 第30页 |
3.4 空冷风机的运行性能分析 | 第30-31页 |
3.4.1 空冷风机运行耗能的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3.4.2 空冷风机微增出力 | 第31页 |
3.4.3 风机转速优化 | 第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机组运行能耗的在线算法库设计 | 第32-38页 |
4.1 直接空冷机组在线监测参数的确定 | 第32-34页 |
4.1.1 在线监测的目的 | 第32页 |
4.1.2 在线监测参数的确定 | 第32-34页 |
4.2 运行目标值确定方法 | 第34页 |
4.3 实时在线算法库的设计 | 第34-3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5章 机组经济运行在线监测与指导系统研制 | 第38-50页 |
5.1 概述 | 第38页 |
5.2 系统结构设计及其特点 | 第38-41页 |
5.3 数据库的设计 | 第41页 |
5.4 系统主要功能 | 第41-4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50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