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3 研究方法及工作 | 第17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7-33页 |
1.4.1 生物柴油 | 第17-19页 |
1.4.1.1 生物柴油组成及性质 | 第17-18页 |
1.4.1.2 生物柴油优点 | 第18-19页 |
1.4.1.3 生物柴油原料 | 第19页 |
1.4.2 生物柴油生产工艺 | 第19-20页 |
1.4.2.1 直接混合法 | 第19页 |
1.4.2.2 微乳液法 | 第19页 |
1.4.2.3 高温裂解法 | 第19-20页 |
1.4.2.4 酯交换法 | 第20页 |
1.4.3 碳纳米管 | 第20-24页 |
1.4.3.1 碳纳米管简介 | 第20页 |
1.4.3.2 碳纳米管的结构与性质 | 第20-22页 |
1.4.3.3 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生长机理及纯化 | 第22-23页 |
1.4.3.4 碳纳米管的应用 | 第23-24页 |
1.4.4 酯交换反应方法及机理 | 第24-29页 |
1.4.4.1 酯交换反应方法 | 第24-27页 |
1.4.4.2 酯交换反应机理 | 第27-29页 |
1.4.5 酯交换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29-30页 |
1.4.6 生物柴油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 第30-33页 |
1.4.6.1 国外生物柴油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 第30-31页 |
1.4.6.2 国内生物柴油的研究及发展现状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3-4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2.2 实验设备 | 第33-34页 |
2.3 实验流程 | 第34-36页 |
2.3.1 碳纳米管预处理 | 第34页 |
2.3.2 磺化碳纳米管 | 第34-35页 |
2.3.3 酯交换催化过程 | 第35-36页 |
2.4 实验分析 | 第36-38页 |
2.4.1 分析仪器 | 第36页 |
2.4.2 分析方法 | 第36-38页 |
2.5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8-41页 |
2.5.1 比表面仪及孔分布(BET, Brunner-Emmet-Teller measurements) | 第38页 |
2.5.2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 第38页 |
2.5.3 X射线光电子能谱(HRTEM, High Resolution Transmission | 第38-40页 |
2.5.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 第40-41页 |
第三章 酯交换实验、动力学研究及机理的研究 | 第41-51页 |
3.1 乙醇体系中磺化碳纳米管催化酯交换实验 | 第41-45页 |
3.1.1 催化剂加入量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 第41-42页 |
3.1.2 二氧化碳加入量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 第42页 |
3.1.3 温度和时间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 | 第42-43页 |
3.1.4 磺化碳纳米管与等质稀硫酸对比试验 | 第43-44页 |
3.1.5 催化剂的回收利用 | 第44-45页 |
3.2 酯交换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45-48页 |
3.3 酯交换反应机理分析 | 第48-49页 |
3.3.1 磺化碳纳米管的吸附作用 | 第48页 |
3.3.2 硫酸根对氧原子的攻击作用 | 第48页 |
3.3.3 硫酸根对乙醇的亲核性作用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催化剂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51-57页 |
4.1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 第51-55页 |
4.1.1 BET表征结果 | 第51-52页 |
4.1.2 XPS表征结果 | 第52-53页 |
4.1.3 FT-IR表征结果 | 第53-54页 |
4.1.4 HR-TEM表征结果 | 第54-55页 |
4.2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7页 |
5.2 创新点 | 第57-58页 |
5.3 存在问题 | 第58页 |
5.4 展望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9-71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