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水土保持行政管理的内涵 | 第11-13页 |
1.2.1 行政管理的内涵 | 第11-12页 |
1.2.2 水土保持行政管理内涵 | 第12页 |
1.2.3 水土保持行政管理的特征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水土保持行政管理状况研究 | 第13-16页 |
1.3.1 国外水土保持行政管理的经验 | 第13-14页 |
1.3.2 国内水土保持行政管理 | 第14-16页 |
1.3.3 国内外水土保持行政管理评价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问题与展望 | 第18-19页 |
第2章 北京市水土保持行政管理历程及现状问题 | 第19-31页 |
2.1 北京市水土保持行政管理历程 | 第19-20页 |
2.1.1 行政管理起步阶段 | 第19页 |
2.1.2 行政管理停滞发展阶段 | 第19页 |
2.1.3 行政管理高速发展阶段 | 第19-20页 |
2.1.4 行政管理稳定发展阶段 | 第20页 |
2.2 水土保持行政管理工作的内容与职责 | 第20页 |
2.3 北京市水土保持行政管理工作成效 | 第20-24页 |
2.3.1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 第21-22页 |
2.3.2 开发建设项目行政管理流程基本确立 | 第22-23页 |
2.3.3 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果显著 | 第23-24页 |
2.3.4 水土保持从业人员数量、素质大幅提高 | 第24页 |
2.3.5 技术手段大大增强 | 第24页 |
2.4 北京市水土保持行政管理现状问题 | 第24-31页 |
2.4.1 北京市水土保持行政管理现况 | 第24-29页 |
2.4.2 存在问题 | 第29-31页 |
第3章 北京市典型区水土保持行政管理问题——以大兴区为例 | 第31-38页 |
3.1 大兴区水土保持形势紧迫 | 第31-33页 |
3.1.1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相对落后 | 第31-32页 |
3.1.2 水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 第32页 |
3.1.3 防洪与雨水利用能力不足 | 第32页 |
3.1.4 水土流失控制任务艰巨 | 第32-33页 |
3.2 大兴区水土保持行政管理现状及问题 | 第33-38页 |
3.2.1 水土保持行政管理目标不清 | 第33页 |
3.2.2 水土保持行政管理机构尚未完善 | 第33-34页 |
3.2.3 水土保持行政监督管理机制有缺漏 | 第34-36页 |
3.2.4 水土保持行政管理工作手段有待加强 | 第36页 |
3.2.5 公众水保意识较差 | 第36-37页 |
3.2.6 经济投入不足 | 第37-38页 |
第4章 北京市水土保持行政管理创新建议 | 第38-43页 |
4.1 调整水土保持工作重心 | 第38页 |
4.2 健全水土保持行政管理机构 | 第38页 |
4.2.1 建立平原区水土保持工作站 | 第38页 |
4.2.2 加强基层监督监管机构建设 | 第38页 |
4.3 加强水土保持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 | 第38-40页 |
4.3.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第38-39页 |
4.3.2 加强水土保持建设管理及其评价制度 | 第39页 |
4.3.3 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 | 第39页 |
4.3.4 实行终身负责制明确责任移交流程 | 第39-40页 |
4.4 完善水土保持行政管理内容及手段 | 第40-41页 |
4.4.1 抓好水土保持前期规划 | 第40页 |
4.4.2 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 第40页 |
4.4.3 加强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 | 第40页 |
4.4.4 简化、创新监督执法流程,强调第三方监管的责任 | 第40-41页 |
4.5 水土保持行政管理保障措施创新 | 第41-43页 |
4.5.1 加强政府指导,强化考核机制 | 第41页 |
4.5.2 加大政府投入,拓展融资渠道 | 第41页 |
4.5.3 重视科学研究,增强技术支撑 | 第41-42页 |
4.5.4 加强队伍建设,增强监督执法水平和力度 | 第42页 |
4.5.5 加强舆论宣传,鼓励公众参与 | 第42-43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3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