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海斯勒“中国三部曲”中的中国人形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3页 |
0.1 选题缘起和意义 | 第8-10页 |
0.1.1 选题的缘起 | 第8-10页 |
0.1.2 选题的意义 | 第10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0.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0.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0.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1章“中国三部曲”中国人形象的两大类型 | 第13-24页 |
1.1 社会边缘人形象 | 第13-21页 |
1.1.1 无归属感的移民 | 第13-17页 |
1.1.2 焦虑的实干家 | 第17-18页 |
1.1.3 双重性格的小百姓 | 第18-21页 |
1.2 社会精英形象 | 第21-24页 |
1.2.1 理想的知识分子 | 第21-22页 |
1.2.2 矛盾化的公众人物 | 第22-24页 |
第2章“中国三部曲”中国人形象的形成语境 | 第24-38页 |
2.1“第三空间”中的困境 | 第24-30页 |
2.1.1“中间状态”中身份的差异与对话 | 第24-26页 |
2.1.2“第三空间”中身份的渐变历程 | 第26-28页 |
2.1.3“自我东方化”中身份追寻的困境 | 第28-30页 |
2.2“东方主义”视野下的“他者” | 第30-34页 |
2.2.1 表征“当代中国人” | 第30-32页 |
2.2.2“他者”的新表述 | 第32-34页 |
2.3“中国人形象”中的“东方主义” | 第34-38页 |
2.3.1 意识形态偏见 | 第34-35页 |
2.3.2 乌托邦的想象与发展 | 第35-36页 |
2.3.3 东方“他者”的延续与反抗 | 第36-38页 |
第3章“中国三部曲”中国人形象的艺术表现 | 第38-46页 |
3.1 人物形象叙事策略的选择 | 第38-43页 |
3.1.1 叙事结构:非线性式结构 | 第38-40页 |
3.1.2 叙事视角:内聚焦、外聚焦与全聚焦 | 第40-43页 |
3.2 人物形象叙事艺术的特点 | 第43-46页 |
3.2.1 文体混合的叙事形式 | 第43-44页 |
3.2.2 淡化情节的叙事艺术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