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各种桥梁论文--桥梁:按结构分论文--悬索桥论文

大跨度公铁两用悬索桥结构参数与力学特性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20页
    1.1 世界悬索桥的发展第13-16页
        1.1.1 国外现代悬索桥的发展第13-15页
        1.1.2 国内现代悬索桥的发展第15-16页
    1.2 大跨度公铁两用悬索桥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7-20页
        1.3.1 本文的研究意义第17-18页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8-20页
2 大跨度公铁两用悬索桥静动力理论研究第20-26页
    2.1 悬索桥结构静力计算理论第20-22页
        2.1.1 弹性理论第20-21页
        2.1.2 挠度理论第21页
        2.1.3 非线性有限位移理论第21-22页
    2.2 悬索桥结构动力计算理论第22-25页
        2.2.1 特征值分析第22-23页
        2.2.2 地震响应分析第23-25页
    2.3 本章小结第25-26页
3 大跨度公铁两用悬索桥结构参数分析第26-46页
    3.1 工程背景及计算模型第26-29页
        3.1.1 工程背景第26-28页
        3.1.2 计算模型第28-29页
    3.2 刚度指标对比第29-33页
        3.2.1 竖向刚度限值对比第29-31页
        3.2.2 横向刚度限值对比第31-32页
        3.2.3 刚度合理取值第32-33页
    3.3 静力荷载工况分析第33-39页
        3.3.1 一次成桥工况第33-35页
        3.3.2 主缆和吊索内力计算结果分析第35-36页
        3.3.3 活载作用下主梁静力结果分析第36-39页
    3.4 结构参数对静力响应的影响第39-46页
        3.4.1 垂跨比第39-41页
        3.4.2 主缆截面第41-43页
        3.4.3 加劲梁重量第43-45页
        3.4.4 小结第45-46页
4 大跨度公铁两用悬索桥动力分析第46-106页
    4.1 概述第46页
    4.2 自振特性分析第46-53页
    4.3 结构参数对扭弯比的影响第53-56页
        4.3.1 扭弯比第53页
        4.3.2 垂跨比第53-54页
        4.3.3 主缆截面第54-55页
        4.3.4 加劲梁重量第55-56页
        4.3.5 小结第56页
    4.4 反应谱分析第56-74页
        4.4.1 反应谱选取第57-58页
        4.4.2 垂跨比对主梁地震响应的影响第58-63页
        4.4.3 梁高对主梁地震响应的影响第63-68页
        4.4.4 梁宽对主梁地震响应的影响第68-73页
        4.4.5 小结第73-74页
    4.5 行波效应分析第74-91页
        4.5.1 地震波选取第74-75页
        4.5.2 一致激励的响应分析第75-83页
        4.5.3 多点激励的响应分析第83-91页
        4.5.4 小结第91页
    4.6 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第91-106页
        4.6.1 设置中央扣对抗震性能的影响第91-98页
        4.6.2 设置减震器对抗震性能的影响第98-104页
        4.6.3 抗震措施第104-106页
5 大跨度公铁两用悬索桥施工阶段动力性能分析第106-116页
    5.1 施工阶段主要计算原理第106-107页
        5.1.1 构件质量守恒与无应力尺寸不变原理第106页
        5.1.2 索鞍预偏量与空缆线形计算原理第106-107页
    5.2 空缆阶段的动力特性分析第107-109页
        5.2.1 空缆阶段施工非线性分析第107-108页
        5.2.2 空缆阶段动力特性分析第108-109页
        5.2.3 小结第109页
    5.3 加劲梁吊装阶段动力特性分析第109-116页
        5.3.1 加劲梁吊装阶段施工非线性分析第109-111页
        5.3.2 吊装阶段的振型分析第111-114页
        5.3.3 吊装阶段的频率变化第114-115页
        5.3.4 小结第115-116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16-118页
    6.1 结论第116-117页
    6.2 展望第117-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2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2-126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
下一篇:A-A型有机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