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5-31页 |
1.2.1 草原生态保护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1.2.2 水土资源配置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1.2.3 水-土-草-畜平衡研究进展 | 第28-31页 |
1.3 现状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第二章 牧区"水-土-草-畜"平衡调控理论基础 | 第34-55页 |
2.1 草原生态系统与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演变历程 | 第34-35页 |
2.2 草原生态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35-36页 |
2.3 草原生态保护与牧区"水-土-草-畜"平衡调控关系辨析 | 第36-38页 |
2.4 牧区"水-土-草-畜"平衡调控作用机制 | 第38-40页 |
2.5 牧区"水-土-草-畜"平衡调控理论基础 | 第40-55页 |
2.5.1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 | 第40-44页 |
2.5.2 草地生态系统的放牧干扰理论 | 第44-46页 |
2.5.3 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耦合配置理论 | 第46-49页 |
2.5.4 牧区水土草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第49-53页 |
2.5.5 牧区"水-土-草-畜"平衡调控阈值理念 | 第53-55页 |
第三章 牧区"水-土-草-畜"平衡调控方法 | 第55-72页 |
3.1 牧区"水-土-草-畜"平衡调控技术框架 | 第55-56页 |
3.2 牧区"水-土-草-畜"平衡调控模型 | 第56-69页 |
3.2.1 变量及相关参数 | 第56-58页 |
3.2.2 目标函数 | 第58-60页 |
3.2.3 约束条件 | 第60-62页 |
3.2.4 地下水动态可开采量计算 | 第62-66页 |
3.2.5 求解方法 | 第66-69页 |
3.3 计算程序系统 | 第69-71页 |
3.3.1 计算程序构成及功能 | 第69-70页 |
3.3.2 系统开发及运行环境 | 第70页 |
3.3.3 计算程序系统结构 | 第70-7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71-72页 |
第四章 典型牧区"水-土-草-畜"平衡调控阈值研究 | 第72-103页 |
4.1 典型牧区概况 | 第72-74页 |
4.1.1 自然地理 | 第72页 |
4.1.2 河流水系 | 第72-74页 |
4.1.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74页 |
4.2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 第74-76页 |
4.2.1 水资源禀赋条件 | 第74页 |
4.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74-76页 |
4.2.3 宏观用水总量指标分析 | 第76页 |
4.3 草地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 第76-77页 |
4.3.1 天然草地资源条件 | 第76页 |
4.3.2 灌溉人工草地发展现状 | 第76-77页 |
4.4 "水-土-草-畜"平衡状况及存在问题 | 第77-79页 |
4.4.1 水土资源开发历程 | 第77-78页 |
4.4.2 "水-土-草-畜"平衡状况 | 第78页 |
4.4.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78-79页 |
4.5 "水-土-草-畜"平衡调控计算 | 第79-95页 |
4.5.1 调控方案 | 第79-80页 |
4.5.2 参数确定 | 第80-87页 |
4.5.3 计算结果 | 第87-95页 |
4.6 "水-土-草-畜"平衡调控阈值 | 第95-101页 |
4.7 结果分析与验证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全国牧区"水-土-草-畜"平衡调控及预期效益分析 | 第103-121页 |
5.1 牧区水草资源条件分析 | 第103-107页 |
5.1.1 牧区分区 | 第103-105页 |
5.1.2 牧区水资源条件 | 第105-106页 |
5.1.3 牧区草地资源条件 | 第106-107页 |
5.2 牧区灌溉人工草地需求分析 | 第107-111页 |
5.2.1 天然草原保护对灌溉人工草地需求分析 | 第108-110页 |
5.2.2 抗灾保畜对灌溉草地需求分析 | 第110页 |
5.2.3 牧区灌溉人工草地需求值 | 第110-111页 |
5.3 牧区"水-土-草-畜"平衡分析 | 第111-116页 |
5.3.1 牧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 第111-112页 |
5.3.2 牧区农牧业发展规模 | 第112-113页 |
5.3.3 牧区灌溉人工草地发展模式 | 第113-116页 |
5.4 牧区"水-土-草-畜"平衡预期效益分析 | 第116-119页 |
5.4.1 草畜平衡分析 | 第116-117页 |
5.4.2 牧区牲畜饲养水平分析 | 第117页 |
5.4.3 天然草原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 第117-118页 |
5.4.4 灌溉人工草地建设经济效益分析 | 第118-119页 |
5.4.5 草原畜牧业综合效益分析 | 第119页 |
5.5 结果与讨论 | 第119-12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6页 |
6.1 主要成果 | 第121-123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23-124页 |
6.3 研究中不足与展望 | 第124-126页 |
附表 | 第126-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4页 |
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