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西部凹陷杜66块沙四段沉积构造模型及储层开发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引言 | 第10-24页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第12-20页 |
1.2.1 盆地构造及断块建模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1.2.2 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22-24页 |
1.4.1 研究成果 | 第22页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22-24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4-33页 |
2.1 区域地层 | 第25-27页 |
2.2 区域构造 | 第27-33页 |
2.2.1 区域构造应力场 | 第27-30页 |
2.2.2 区域构造演化 | 第30-33页 |
3 杜66块新生代地层、沉积和沙四段储层特征 | 第33-67页 |
3.1 地层对比和沉积相研究技术综述 | 第33-34页 |
3.2 杜66块新生代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34-41页 |
3.2.1 杜66块地层划分及地层特征 | 第34-36页 |
3.2.2 建立等时地层格架 | 第36-40页 |
3.2.3 沉积旋回研究 | 第40-41页 |
3.3 杜66块沙四段储层沉积特征 | 第41-54页 |
3.3.1 平面沉积特征 | 第41-49页 |
3.3.2 连井相分析 | 第49页 |
3.3.3 单井相分析 | 第49-51页 |
3.3.4 岩相类型 | 第51-52页 |
3.3.5 矿物成分 | 第52-54页 |
3.4 杜66块沙四段砂体特征 | 第54-60页 |
3.4.1 砂体发育特征 | 第54-55页 |
3.4.2 砂体地震反射特征 | 第55-60页 |
3.5 油层特征 | 第60-67页 |
4 杜66块构造解析 | 第67-90页 |
4.1 主要构造线索 | 第67-83页 |
4.1.1 断层识别技术 | 第67-71页 |
4.1.2 杜66块断裂体系 | 第71-80页 |
4.1.3 基底构造特征 | 第80-83页 |
4.2 构造演化分析 | 第83-85页 |
4.2.1 盆地构造演化分析概述 | 第83页 |
4.2.2 平衡剖面分析 | 第83-85页 |
4.3 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 第85-90页 |
5 杜66块沉积盆地分析 | 第90-107页 |
5.1 构造运动对沉积控制作用 | 第90-92页 |
5.2 沉降史分析 | 第92-107页 |
5.2.1 总沉降与构造沉降史分析 | 第92-100页 |
5.2.2 伸展速率反演与裂后期沉降异常加速分析 | 第100-107页 |
6 杜66块沙四段三维构造建模 | 第107-140页 |
6.1 构造建模的原理和方法 | 第107-108页 |
6.2 构造建模流程和数据准备 | 第108-109页 |
6.2.1 构造建模流程 | 第108-109页 |
6.2.2 数据准备 | 第109页 |
6.3 杜66块构造-沉积建模 | 第109-127页 |
6.3.1 建模数据库建立 | 第109-117页 |
6.3.2 网格骨架 | 第117页 |
6.3.3 三维构造模型 | 第117-127页 |
6.4 构造—沉积建模及其意义 | 第127-140页 |
6.4.1 构造-沉积模型 | 第127页 |
6.4.2 构造-沉积建模意义 | 第127-138页 |
6.4.3 精细三维沉积构造模型与实际储层的差异 | 第138-140页 |
7 构造控制下的储层开发研究 | 第140-160页 |
7.1 储层开发方式优选 | 第141-144页 |
7.1.1 开发方式筛选 | 第141-142页 |
7.1.2 开发(试验)效果分析 | 第142-144页 |
7.2 构造和储层对火驱开发的影响 | 第144-153页 |
7.2.1 断层 | 第144页 |
7.2.2 地层倾角 | 第144-146页 |
7.2.3 储层厚度 | 第146-148页 |
7.2.4 沉积微相 | 第148-150页 |
7.2.5 纵向非均质性 | 第150-152页 |
7.2.6 渗透率级差 | 第152-153页 |
7.3 沙四段储层开发方案优化部署 | 第153-160页 |
7.3.1 开发层系优选与层段组合 | 第153-156页 |
7.3.2 开发方案部署原则 | 第156-157页 |
7.3.3 层状稠油油藏多层火驱开发效果 | 第157-160页 |
8 结论与认识 | 第160-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174页 |
致谢 | 第174-175页 |
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