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学(农艺学)论文--农产品收获、加工及贮藏论文--干燥、清除、选择、分级论文

粮食干燥积温品质特性及过程测控方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3页
    1.2 干燥控制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0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20页
    1.3 粮食干燥控制中存在的问题第20-21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目的第21-23页
第2章 粮食干燥等效积温控制概念和模型第23-43页
    2.1 干燥积温的原理第23-26页
        2.1.1 粮食干燥等效积温定义第23-24页
        2.1.2 干燥平衡温度Te的概念及算法第24-26页
    2.2 多参数薄层干燥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6-29页
        2.2.1 试验设备第26-27页
        2.2.2 试验数据采集系统第27页
        2.2.3 数据存储第27-28页
        2.2.4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8-29页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第29-31页
        2.3.1 试验设计第29-30页
        2.3.2 指标测定第30-31页
    2.4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31-35页
        2.4.1 单因素试验结果第31-33页
        2.4.2 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及响应面试验结果第33-35页
    2.5 多因素试验结果对干燥等效积温的影响分析第35-38页
    2.6 干燥等效积温工具图表的建立第38-40页
    2.7 试验验证第40页
    2.8 本章小结第40-43页
第3章 粮食干燥品质与积温特性模拟分析第43-59页
    3.1 干燥后玉米发芽率预测模型的选择第43-44页
    3.2 粮食干燥过程水分模型的选择第44-45页
    3.3 粮食干燥过程中积温特性模型的选择第45页
    3.4 粮食干燥过程积温特性和品质关系的模拟与分析第45-55页
    3.5 本章小结第55-59页
第4章 基于干燥等效积温的连续干燥过程控制方法试验研究第59-81页
    4.1 连续式干燥试验台的设计第59-62页
        4.1.1 干燥试验台主要技术参数第60-61页
        4.1.2 干燥室的设计第61页
        4.1.3 干燥工艺流程第61-62页
    4.2 基于干燥等效积温法的连续式干燥试验台测控系统设计第62-63页
    4.3 连续式干燥试验台粮食干燥等效积温测控系统第63-68页
        4.3.1 传感器的分布第63-65页
        4.3.2 连续式干燥试验台粮食干燥等效积温系统的控制第65-66页
        4.3.3 热风加热装置的控制系统第66-67页
        4.3.4 干燥模拟试验台人机工作界面第67-68页
    4.4 连续式干燥过程干燥等效积温测控方法第68-70页
    4.5 连续式试验台干燥等效积温测控系统的试验研究第70-76页
        4.5.1 试验目的第70页
        4.5.2 试验装置和方法第70-71页
        4.5.3 试验条件第71-72页
        4.5.4 干燥等效积温测控模型的校正及过程参数调节第72-76页
    4.6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76-80页
    4.7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5章 粮食干燥过程积温品质测控系统的研究第81-105页
    5.1 测控系统设计的整体思路第81-82页
    5.2 工艺流程第82-83页
    5.3 测控系统的硬件设计第83-87页
        5.3.1 硬件设计的整体方案第83-85页
        5.3.2 主要硬件设备的简介第85-87页
    5.4 测控系统的软件设计第87-90页
    5.5 连续式干燥机内玉米干燥等效积温模型和积温表的建立第90-94页
        5.5.1 干燥等效积温表的建立和干燥等效积温模型的应用第90-92页
        5.5.2 干燥等效积温测控系统的应用第92-94页
    5.6 粮食连续干燥过程自动测控系统试验第94-102页
        5.6.1 试验目的第94-95页
        5.6.2 试验条件及方法第95-99页
        5.6.3 试验结果分析第99-102页
    5.7 本章小结第102-105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05-109页
    6.1 结论第105-106页
    6.2 创新点第106页
    6.3 展望第106-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7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17-119页
致谢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国初期女画家方君璧的艺术探究
下一篇:论闫平油画创作的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