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0.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0.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0.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0.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9-20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0.3.1 历史分析法 | 第20页 |
0.3.2 演绎归纳法 | 第20页 |
0.3.3 外交政策分析法 | 第20页 |
0.4 创新点、难点和不足 | 第20-21页 |
1 冷战结束至今越南对外政策的演进 | 第21-31页 |
1.1 由重政治转向重经济的调整阶段(1991—2000) | 第21-24页 |
1.1.1 调整向苏东“一边倒”的单一政策 | 第21页 |
1.1.2 实施多元化全方位外交政策 | 第21-22页 |
1.1.3 以多边为平台由政治外交转向经济外交 | 第22-24页 |
1.2 以服务国家经济为中心的推进阶段(2001—2010) | 第24-26页 |
1.2.1 拓展对外经贸关系并与国际经济接轨 | 第24-25页 |
1.2.2 全方位外交政策的完善与发展 | 第25-26页 |
1.3 以深化革新开放为中心的拓展阶段(2011 至今) | 第26-31页 |
1.3.1 深化国内改革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 第26-27页 |
1.3.2 主动融入国际社会拓展对外活动空间 | 第27-29页 |
1.3.3 重视周边外交增进本国利益 | 第29-31页 |
2 越南对外政策调整的动因分析 | 第31-39页 |
2.1 越南内部因素 | 第31-35页 |
2.1.1 国内政治生态的变迁 | 第31-32页 |
2.1.2 社会思潮与民众愿景 | 第32-33页 |
2.1.3 经济发展之急需 | 第33-35页 |
2.1.4 利益集团的影响 | 第35页 |
2.2 越南外部因素 | 第35-39页 |
2.2.1 世界格局的结构性变化 | 第35-36页 |
2.2.2 地缘政治环境的变迁 | 第36-37页 |
2.2.3 区域主义的发展 | 第37-38页 |
2.2.4 国家间关系的深刻调整 | 第38-39页 |
3 越南对外政策的实施路径及绩效评估 | 第39-45页 |
3.1 越南对外政策的实施路径 | 第39-42页 |
3.1.1 实行大国平衡战略 | 第39页 |
3.1.2 积极修复和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 | 第39-40页 |
3.1.3 适度融入国际社会 | 第40-41页 |
3.1.4 积极谋求同大国进行防务安全合作 | 第41-42页 |
3.2 越南对外政策实施的绩效评估 | 第42-45页 |
3.2.1 大国难以真平衡 | 第42-43页 |
3.2.2 对东盟外交未达预期效果 | 第43页 |
3.2.3 融入国际社会程度深但进程缓 | 第43-44页 |
3.2.4 引入域外国家致使地区安全局势恶化 | 第44-45页 |
4 越南外交政策的未来走向及中国的应对措施 | 第45-55页 |
4.1 加速融入国际社会 | 第45-47页 |
4.1.1 借国际组织提升存在感与话语权 | 第45-46页 |
4.1.2 通过和平方式拓展国家利益 | 第46页 |
4.1.3 借助东盟协调各方力量 | 第46-47页 |
4.1.4 谋求建立地区安全合作体制 | 第47页 |
4.2 以对外开放促进国内稳定 | 第47-50页 |
4.2.1 以加入AIIB等多边组织为契机扩大对外开放 | 第47-48页 |
4.2.2 深化国内经济革新并消除负面影响 | 第48-49页 |
4.2.3 提高经济自生能力加快融入国际步伐 | 第49-50页 |
4.2.4 提升越南在东盟的经济话语权 | 第50页 |
4.3 中国的应对措施 | 第50-55页 |
4.3.1 深化双方政治互信以睦邻 | 第50-51页 |
4.3.2 强化地区安全合作以安邻 | 第51页 |
4.3.3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以富邻 | 第51-52页 |
4.3.4 排除域外国家干扰因素 | 第52-53页 |
4.3.5 通过“一带一路”提升中国战略影响力 | 第53-55页 |
结束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