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艺术史论文

中国早期电影类型研究(1920-1930)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绪论第12-17页
    一 早期电影:电影类型的形成和发展第12-14页
    二 史料研究基础与理论深化阐析第14-15页
    三 探寻电影类型的创制与转换的特殊性第15-17页
第一章 类型意识与电影叙事的选择性第17-33页
    第一节 大众娱乐功能的景观再现第17-23页
        一 戏院茶园中的“西洋影戏”第18-19页
        二 传统京剧与电光影戏的“联姻”第19-21页
        三 观影主体性的创造第21-23页
    第二节 走向电影技术与文化的渐趋统一第23-27页
        一 文明新戏革故鼎新与电影创作的叙事格局第24-25页
        二 “戏人电影”与社会文化思潮契合第25-26页
        三 影评的意义:电影欣赏的再创造第26-27页
    第三节 从“杂耍”向“故事”的转型第27-33页
        一 以滑稽诙谐为创作目的打闹喜剧第28-29页
        二 由短到长的演变第29-31页
        三 依存于观众审美习惯的特点和趋势第31-33页
第二章 新旧道德间社会矛盾的疏解第33-47页
    第一节 社会片:“家”为轴心的固定情节范式第33-37页
        一 “金钱”作为家庭维系的重要因素第33-35页
        二 新女性成为家庭裂解的“潜在”因素第35-36页
        三 以家庭为基础单位的社会教化第36-37页
    第二节 电影特性与文明新剧双重印记第37-42页
        一 利用影像“控诉”社会现实问题第37-39页
        二《玉梨魂》:真切的社会电影表达第39-41页
        三 幕表制——电影剧本的“蓝本”第41-42页
    第三节 注重现代社会之写实的审美特性第42-47页
        一 契合时代进步:张石川郑正秋的社会片创作第42-43页
        二 表演对真实生活的重现第43-44页
        三 艺术与商业诉求有效调控的《秋扇怨》第44-47页
第三章 倚赖曲折离奇噱头的仿制第47-60页
    第一节 从“奇事自炫”到“机关诡谲”:侦探片的商业转化第47-52页
        一 “宝莲”掀起侦探片仿制热潮第47-48页
        二 改编自真实事件的侦探片第48-50页
        三 以奇情机关为核心第50-52页
    第二节 电影语言探索与电影本体艺术发展第52-55页
        一 跳脱舞台束缚的电影改编第52-53页
        二 镜头语言成为讲故事的新规则第53-54页
        三 蒙太奇运用为侦探片注入新活力第54-55页
    第三节 道德教化的诉求推动电影检查制度初设第55-60页
        一 由侦探片负面影响催生电影检查的动因第55-56页
        二 《阎瑞生》《张欣生》的审查历程第56-58页
        三 经验的客观性:电影检查与电影发展第58-60页
第四章 罗曼蒂克与传统“主义”的融会第60-72页
    第一节 爱情片:西方现代性思想的濡染第60-64页
        一 “ 苔丝”与“鸳鸯蝴蝶”的一次合流第60-61页
        二 《海誓》《古井重波记》的“爱情书写”第61-63页
        三 痴情女与负心汉传统叙事的承袭第63-64页
    第二节 爱情摩登女郎与“明星效应”第64-67页
        一 爱情片现代意识的表达第64-65页
        二 殷明珠的“明星效应”第65-66页
        三 从“电影明星”到“电影皇后”第66-67页
    第三节 多元类型叙事元素的杂糅融合第67-72页
        一 《侠义少年》:社会爱情片的个别性第67-69页
        二 “欧化”和《恋爱与义务》的中国故事演绎第69-70页
        三 突破类型固定模式的爱情之美第70-72页
第五章 商业自觉下的民族认同第72-85页
    第一节 市场诉求与古装片的演进第72-77页
        一 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民族选择第73-74页
        二 古装片发展的原动力——商业驱动第74-75页
        三 “登峰造极”的武侠神怪片第75-77页
    第二节 程式化叙事和历史真实缺失第77-81页
        一 《西厢记》《美人计》:如何重温历史第77-79页
        二 以电影化手段呈现“全新”历史面貌第79-80页
        三 “新编”造成历史文化传承的断裂第80-81页
    第三节 政府检查制度怎样终结武侠神怪片第81-85页
        一 全国统一的电影检查制度的开端第81-82页
        二 电影审查、价值判断与武侠神怪片第82-83页
        三 “火烧”系列拍摄热潮退去第83-85页
第六章 类型的建构:生产、消费与文化第85-101页
    第一节 垄断性策略成为电影类型嬗变的隐性标准第85-90页
        一 早期电影诞生之初的商业自发性第86-87页
        二 垂直整合模式与类型电影的发展第87-89页
        三 “可重复性”、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第89-90页
    第二节 民族元素的发掘与欧化的客观性第90-95页
        一 电影认识和类型建构中的好莱坞因素第90-92页
        二 好莱坞类型电影在东方落地生根第92-93页
        三 类型更迭与文化的兼容并蓄第93-95页
    第三节 观众期待视野与电影叙事话语的互文性第95-101页
        一、民国观众审美期待在电影中的投射第95-96页
        二 主观和客观的结合:电影影像的传递与接受第96-98页
        三 历史学和心理学:“戏”在电影中的商业化意义第98-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8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第108-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920年代中国纪录片研究
下一篇:笑声中的颠覆:美国神经喜剧研究